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希杰工作法”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
|
|
|
2020年以来,面对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直接投资持续疲弱的双重压力,如何突出吸引外资的区域优势、实现“双招双引”工作新突破,是山东各地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作为非沿海城市、山东西部的开发区——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聊城经开区”)把握时机、独辟蹊径,在成功吸引韩国最大食品企业希杰(CJ)韩国株式会社并顺利落户的基础上,以该企业为样板打磨出一套引进外资和服务外企的经验,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信任。作为距韩国最近的省份,山东半岛聚集了大量韩资企业。由于地缘关系,韩资企业热衷于在青岛、威海、烟台投资建厂,且以纺织、化工、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为主。作为韩国最大食品企业的希杰(CJ)韩国株式会社,其“舍近求远”选择投资鲁西城市聊城,的确让人颇为费解。 希杰(CJ)韩国株式会社(下简称“希杰”)是韩国最大的食品公司。2004年,希杰在聊城经开区设立第一个工厂,之后的17年间,希杰在聊城追加投资9次,投资总额超过37亿,其年销售额也从最初的1亿增长到20多亿,累计税收贡献19.4亿。2021年以来,聊城经开区一手抓招商,一手抓用地节约集约化管理,在吸引外商投资工作中,紧紧抓住我国签署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良机,发挥我省在日韩经济往来中的特殊优势,希杰集团决定进行第10次追加投资,将原方案中投资2.15亿元(人民币)的冷冻水饺项目(王饺子、王水饺等)由韩国本土转至聊城经开区。更为可喜的是,希杰集团最终缩减其用地计划为9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按此计算,该项目亩均投资强度达到2309万元,创下食品产业项目高效用地的“山东之最”乃至“全国之最”,甚至超过航空航天领域亩均投资。17年来,希杰在聊城开发区建构了一个世界级的高品质生物制品基地,聊城开发区也在服务希杰的过程中打磨出一套有效工作方法,瞠出了一条引进外资、服务外企的创新路径,即“希杰工作法”。 一、“希杰工作法”主要内容 (一)探索设立“攻坚6人组”,实现“推销员”向产业专家的角色转变 招商先要“懂商”,摸不准产业的脉搏,仅凭宣传片、画册或推介会“推销”很难打动投资者。为提高招商效率、实现快速落地,在与希杰达成初步意向后,聊城开发区引入第三方咨询团队,聘请产业专家和精通韩国企业文化的译员,组成6人小组,针对希杰的产业属性、项目定位进行分析,对投资风险、上下游关系、配套设施等给予中肯建议。期间,当了解到希杰首期项目赖氨酸(饲料添加剂)的发酵原料是玉米,而聊城刚好处在华北玉米主产区,产量较大、质量较优。工作组立即联系玉米技术专家,详细研判了原料供应与企业生产工艺的匹配度,向希杰提供大量参考数据及可行性建议。这一做法获得了希杰总部的信任,也获得了深入磋商的机会,成为企业落户的关键因素。 随后,这一做法继续沿用在招商工作中,被确立为“攻坚6人组”招商模式:即对重点攻坚的项目,配备一名招商干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外聘两名咨询专家(包括一名懂政策、懂金融的专家和一名懂技术、懂产业的专家),一名了解对方国情的译员兼会谈助理,再根据需要遴选法律顾问、财务顾问等全程指导,一般为4-6人。小组成员紧密协作,共同完成“售前服务”。该方法一方面提高了招商干部的专业素养,改变了客商认知,实现了“城市推销员”向产业专家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建立了客商信任,获得沟通持续深入沟通机会,交流不再仅限于区位交通、生产要素价格这些相对浅显的问题。 (二)推行“3A服务”,实现“管理员”向服务管家的角色转变 从客商接洽到项目建设、投产、经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展现园区服务效率和能力的过程。在服务希杰的过程中,开发区逐渐摒弃了“窗口”思维、“管理员”思维,成立工作专班、设置了“服务大使”岗位,推行“吹哨”、“敲门”、“限时”的管家式服务。为了便于外籍人员记忆理解打出“3A服务”品牌( Anytime,Anywhere,Anything)——以三个通俗易懂的单词把所有服务内容并联在一起,做到了“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是服务现场”,让客商着实感受到开发区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1.吹哨服务( Anytime):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服务大使”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随时响应“哨声召唤”。例如,疫情期间希杰打电话紧急求助,需要几名韩国技术专家入境协助研发核苷酸及水溶肥料,“服务大使”即刻协调有关部门,开启了绿色通道,为韩籍人员办理完入境手续。“哨声”一响,事无巨细,例如,“服务大使”和工作人员上门协助企业进行网络操作,在线提交材料,在行政审批服务局推行的“不见面审批”“一链办理”平台上,规划、环保、安监等部门安排专人在线响应,部分业务当天可获得审批回执。 2.敲门服务( Anywhere):外企对各级政府的政策条款、园区的服务范围并不熟知,所以等待“吹哨”的同时也要登门讲解。例如,由于希杰企业文化、岗位设置等原因,常因信息不通畅错失各类奖补政策的申报机会。了解这一现象后,商务和投资促进部开始动态汇集中央、省、市利用外资政策和各类奖补措施,“服务大使”充分掌握后主动到厂区“敲门送政策”,并全力协助申报、争取兑现。2019年,开发区为外资外贸企业争取政策奖励资金1983.88万元,2020年希杰(聊城)生物公司获得政策支持1427万元。 3.限时服务( Anything):根据企业的一些紧急需求,开发区同时推行“限时服务”。例如,希杰万吨核苷酸项目建设过程中,需从厂区铺设一条通达至电厂的燃气管道,沿途施工涉及多家单位,如果方案不当或工期延长,将造成多方损失,于是需要启动“抢修式攻坚”,“服务大使”带领多个部门工作人员盯在现场,与企业施工人员一起上下班,一起商讨进度、协调工程沿线问题,以最短时间内完成施工。通过推行“限时服务”,希杰万吨核苷酸项目从签约到试生产只用了不到11个月的时间。 (三)打造“四位一体”模式,实现“征税员”向高级合伙人的角色转变 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保障科技含量高、投入强度大、产出效益多、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方向的领域,是开发区工作的重心之一。那么,如何增加产出效益呢?产业集约化、生产协同化、资源共享化是必由之路。2020年起,开发区开始探索由希杰、乖宝集团、荷兰帝斯曼、华润啤酒等外资或外贸型企业共建“产业共同体”,着力打造“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开发区管委会将为“产业共同体”整合四个平台:资金服务平台(例如已设立6000万元新旧动能转换专项基金)、技术服务平台(例如已合作成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宠物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库服务平台(例如已成立“经开智库”)和跨境商贸服务平台(例如在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服务平台)。通过四个平台,为园区内具有共同行业属性、相近业务特征的企业提供便捷、共享、精准的产业服务,进而打造形成“产业共同体”。以资金服务平台为例,通过开发区多方面努力,已促成乖宝集团与全球著名投资机构KKR的合作,乖宝集团由此可共享KKR的全球资源和运营体系。开发区搭建平台、赋能企业、匹配资源、打造“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最终也将与企业共享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成果和社会效益,让开发区从过去“征税员”的角色转变成产业发展的“高级合伙人”。 二、“希杰工作法”的经验价值 面对“疫情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怎样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适应新变化、有效开展“双招双引”、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是全省开发区面对的一系列的共同课题。作为引进外资、服务外企工作中一项积极探索,“希杰工作法”将给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深入了解,分析判断该经验是有否具备“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条件,籍此破解“双招双引”尤其是引进外资工作中的瓶颈。(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