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聚力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发布日期:2019-01-07

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复合材料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充分整合创新资源,推动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有到优的重大转变。

一、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一个平台”支撑,打造发展新模式、新架构。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围绕“一心四区”的发展架构,即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先行区、产业引领区、人才聚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一方面,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组建事业单位性质的产业园区服务机构——碳纤维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抽调招商、科技、金融、建设、行政服务等骨干人员,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四大功能区”建设,培育扶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新活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拓展纤维自身产业基础和商业视野,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瞄准国内外新材料领域的高端技术,全球配置主体创新资源,形成“政产学研用金+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强化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全面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及推广使用。

二是强化“两个链条”延伸,打造完整服务链、产业链。以实现产业研发联通、成果转化融通、资源共享互通,打造“研发—孵化—加速—投产”的服务链和“原丝—碳化—检测—应用—回收”的产业链。在服务链延伸上,打造“1+3+3+N”研发创新体系和“高端人才育高端成果、高端成果筑高端产业、高端产业聚高端人才”的人才发展循环系统。建立产业基金贯穿全链条的运作模式,将T700、T800、大丝束碳纤维及其预浸料纳入国家发改委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并通过鼓励企业挂牌上市基金无息注入、重点园区专项基金“以奖代补”的方式,不断传导放大产业基金的作用。在产业链条延伸上,瞄准“原丝—碳化—检测—应用—回收”全产业链发展,通过科研孵化、精准招商和民用推广,重点布局涵盖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应用、销售以及配套的全产业链项目。

三是着力“三个融合”发展,实现多业态、多维度推进。一是坚持产城融合开发建设,改变单一产业项目建设模式,统筹园区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布局,实行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生活配套一体化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园区。二是坚持军民融合延伸产业链条,紧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碳纤维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海洋装备、新能源、建筑材料、文体休闲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三是坚持产学研融合,按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标准,在产业园内高标建成2.4万平米的碳纤维研究院,联合一批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围绕技术协同创新攻关、下游产业链牵引、产品标准制定测试、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搭建公共、开放、共享的专业服务平台。同步配套3万平米的中试车间、规模化生产车间。

二、主要成效

(一)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2015年,成功打破国外高性能碳纤维封锁,在国防科工局历时三年的两个权威评比中,全部获得第一名;2016年,原丝生产线干喷湿纺法改造成功,千吨万能线正式投产,为大幅度降低成本、大规模增加产量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2017年9月1日成功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全国碳纤维产业“第一股”,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了资本活力。今年重点开拓航天航空、高端民用市场,目前已取代国外竞争对手、成为世界最大风电制造商丹麦维斯塔斯中国地区最大碳梁供应商。

(二)科技创新支撑力增强,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两中心、一网络、两基地”模式推动筹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3家国字号平台全面运营、3家国际高端平台签约进驻、一批国内科研院所签约落户、一批院士博士智力支撑。积极发挥碳纤维产业核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列为威海市重点打造的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功带动和聚集一批高端复合材料“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目前聚集56家国内领先的复合材料生产企业实现了产业链条全覆盖,带动100多家下游企业基本实现区域性产业链条全覆盖、研发平台国内外覆盖,复合材料产业连续三年年产值增速超过25%。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