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自贸试验区经验 重塑浙江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新优势
发布日期:2017-04-24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目前中国11个自贸试验区挂牌运作,30多年间中国开发区形态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稳步推进开发开放的质量与层次,逐渐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过程。开发区的成功逐渐牵引出保税区等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开发区、保税区等不断推进,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以特殊经济区为支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自贸试验区则是这一发展模式的集大成,同时也是进一步升华。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从开发区到如今自贸试验区,中国对外开放的形态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全面,与国际通行规则更为接近。

开发区与自贸试验区的区别

1、从历史节点看。

开发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了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开发区是我国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功实践,以优惠政策、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为主要手段,是三十多年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其目的是在国内建设资金极其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实现经济增长,即战略核心是经济增长。开发区建设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自贸试验区是未来几十年体制突破的主力军。自贸区则是在中国经济亟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设立的,尽管也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功能,但其战略核心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自贸试验区服务国家战略,对外是探索新贸易规则和经济模式,对内是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的新模式,并培育和促进中国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同时,发展自贸试验区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形成联动效应。通过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实现可复制的制度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未来几十年迈上新台阶提供必需的制度供给。

2、从核心内容看。

开发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从产业开发,到产业聚集,再到产城融合,开发区是本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始终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创业探索、九十年代的蓬勃兴起和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提高阶段,我省开发区无论是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还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7.2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7595.7亿美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万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8.8%、8.9%和11.2%。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历年保持全省半壁江山的地位不动摇。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引资强度最大、水平最高的区域,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无论是负面清单制度还是投资管理、监督管理和金融制度创新,焦点都在制度资源的供给方一侧。因此,在120平方公里范围内,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如何通过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有效提高经济治理水平,切实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为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制度环境,进而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要素比较优势向效率和创新优势转变,才是自贸试验区功过成败的关键所在。开发区是做加法,注重优惠政策的叠加;自贸区是做减法,注重简政放权的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的成功和广泛复制,将发挥重要的杠杆效应,撬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而通过开放倒逼改革,为赢得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提供新的、可持续的制度供给。在“去全球化”苗头出现的时候,通过主动作为,可以有效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并为其提供中国样本,贡献中国智慧,承担大国责任。

3、从地理分布看。

开发区是面上的分布。浙江是全国兴办开发区时间早、发展快、规模大的省份之一。目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家、海关特殊监管区8家、省级经济开发区56家,另有参照省级开发区管理的浙台经贸合作区4个,基本构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种类齐全、相互支撑的区域开放发展格局。开发区对全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自贸试验区是点的分布。继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之后,浙江、辽宁、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省市自由贸易试验区即将挂牌运行,我国将形成1+3+7的自贸试验区梯度发展新格局。11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各自点位上肩负探索开放的新使命,找准各自定位、错位探索成为试验成功的关键。

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形成

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到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第二批纳入自贸区试点,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一系列试点经验。试点经验是在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点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自贸试验区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也是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方面获得各类市场主体高度认可的部分成果。

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已经向全国复制推广了多批共114项改革试点经验。第一批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后一年之内,陆续总结形成了34项试点经验,并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印发全国进行推广,这是第一批的复制推广,在2014年完成。第二批是在2015年2月份,国务院成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2015年年底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总结自贸试验区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受益多、反映好的做法,形成了8个“最佳实践案例”,供全国各地来借鉴和学习。第三批是2016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总结推广的试点经验是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点实践基础上形成的19项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建议。

下一步,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将继续加强改革开放措施的系统集成,及时总结各领域“试得好、看得准、风险可控”的创新成果和做法,成熟一批推广一批,采用多种方式来发布,以持续释放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产生的红利,推动形成改革成果共享、开放成效普惠的良好局面。

在开发区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重塑体制机制新优势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开发区在自贸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方面不仅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和抓手,而且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也契合当前开发区自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需要。开发区要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革新管理模式、建设模式和运营模式,切实承担起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

一要高度重视推广工作。

深刻认识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的重大意义,将复制推广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积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逐步构建与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模式,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要完善领导机制和复制推广工作机制。

各地政府要将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列为本地区重点工作,完善领导机制和复制推广工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扎实推进,确保改革试点经验落地生根,产生实效。推动各地商务部门和各市开发区主动探索、自我加压,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加快动能转换,发展动力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紧跟制造业变革趋势,巩固浙江制造比较优势,在调整总量、优化增量、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优化开发区营商环境,努力建设成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的示范区,实现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三要重塑制度创新优势,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标杆。

开发区是昔日改革的先行者,也依然要做未来改革的排头兵。开发区要借鉴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的创新改革理念,对现有法律框架下阻碍经济发展的领域大胆突破。继续强化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创新开发区运营模式,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自身做好加减乘除:服务做加法,审批做减法,改革做乘法,干预做除法。

浙江省开发区要坚定不移、不忘初心,学习借鉴自贸试验区经验,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摸索新时期制度创新优势,为闯过经济下行周期趟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