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开发区在“蝶变”中崛起 | |
|
|
近年来,安徽省全面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积极申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带动全省对外开放工作迈上新台阶。 从数据来看,2016年,安徽省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实际使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分别占全省的16.6%、8.7%、18.7%、10.1%、17.2%、22.2%。可以说,开发区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创新发展的集聚基地。能取得这一系列成绩,正是得益于开发区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 以创新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竞争力。 一是提升开发区工作新高度。“园区转型升级工程”作为全省发展的十件大事之一;安徽省政府还认定了2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其中22个在开发区。二是创设开发区管理服务新方式。安徽省商务厅在全国率先成立开发区考核评价办公室;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与安徽省发改、科技、住建、环保等部门形成合力;安徽省商务厅组织各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培训、传授经验、“一对一”座谈指导活动,共同为开发区把脉。三是培育开发区创新驱动新优势。安徽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办发(2016)14号文件精神,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如芜湖经开区加强企业战略转型,芜湖奇瑞汽车建设以汽车工程研究研发总院为核心,融合奇瑞捷豹路虎研发人才的协同研发机制,提升了核心竞争力。2016年,奇瑞累计出口销量近9万辆,占全年中国汽车品牌出口的28%。四是提高开发区行政管理新水平。在管理机制方面,优化政区合一工作机制。在机构设置方面,推动职能整合,将主要精力置于经济建设以及民生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在绩效薪酬方面,全省超过1/4的国家级经开区打破级别年资限制,实行岗位薪酬管理,建立以绩效薪酬为核心的薪酬制度,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以协调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影响力。 一是简化协调程序。开发区管委会可自行设置规划、土地、项目审批、财政税务、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等部门,简化了协调相关管理部门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园区管理效率。二是推广发展模式。合肥市的开发区托管了周边部分行政区,既拓展了开发区发展空间,又用开发区模式协调带动行政区共同快速发展。三是强化领导协调。安徽绝大多数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兼任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工作协调力度大,从体制上破除开发区工作涉及面广、多部门协调难的障碍。 以绿色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持续力。 一是把好准入关,开发区以环保制度为准绳,以符合生态产业链群的企业引进为重点,实行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得入区。如宣城经开区注重自然山水生态的保护,加强重要节点的控制和引导。二是把好考核关,明确园区各单位职责分工,落实主体责任,与环境保护重点企业和社区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如马鞍山经开区将环保工作纳入园区各部门绩效考核,定期开展环境摸排治理。全省共有4家开发区获批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1家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以开放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新动力。 一是争创自由贸易试验区。依托皖江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以综合保税区为主体,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创建。安徽省开发区共复制推广54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已完成45项,正在推进9项。二是争创国家级经开区。省级开发区以国家级标准严格自我要求,把申报国家级作为创新体制机制的突破口、加快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推动对外开放的新动力。三是争创中德合作智慧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合肥、芜湖等市为主体,以合肥、芜湖经开区等多个开发区为载体“一省多园区”的中德(安徽)合作智慧产业园;安徽省商务厅已正式批复在合肥、芜湖两个经开区筹建中德合作智慧产业园。 以共享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凝聚力。 一是加强南北共建。建立南北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相关国家级经开区抽调人员帮助皖北合作共建产业园开展建设,带动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二是共享园区经验。安徽开发区既是干部人才成长地,又是输出地,地方党委政府将人才放在开发区培养锻炼后,调至其他地区担任主管或从事开放型经济工作的负责人,用开发区经验加快城乡发展。三是实现共建共享。安徽开发区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让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如滁州经开区开展“共建共享示范区”建设,实施保障、文化、健康、平安、环境等五大工程,让城乡居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构建“五大环境”优化开发区营商环境 构建公平正义法治环境。一方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开发区行政执法规定》,明确授权、委托等不同执法模式的具体规定,让开发区执法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综合执法机制。桐城经开区成立综合执法局,将环保、市容、城建、规划、工商、交通等管理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行使。 构建透明高效政务环境。一是推行清单制度。安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包括开发区在内的各地各部门系统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中介服务清单“3+2”简政放权服务清单建设,权责清单全部公布。二是改革审批制度。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选取若干开发区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努力做到园区内重点事项园区内办结。安庆经开区一站式服务大厅网上审批开通,提供单一窗口、三证合一等投资便捷化服务。淮南经开区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建设服务流程和部门承接制度,帮助投资项目全程代办行政审批事项。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以宁国经开区为代表的开发区实现由“保姆式”服务向“专业营养师”服务转变,对不同成长类型的企业分门别类制订不同帮扶办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 构建竞争有序市场环境。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安徽省商务厅、科技厅等部门共同认定安徽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在省级层面推动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全省共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园区6家,省知识产权培育、示范园区30家。另一方面,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安徽开发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施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企业如未按国家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将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名单。 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安徽开发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安全感,营造稳定的用工环境。如合肥经开区健全防控体系,千余“天眼”覆盖重点区域;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十大行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多方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调解网络。肥西桃花工业园区成立辅警24小时专业巡逻队,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构建互利共赢开放环境。安徽共获批设立了20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延伸至德国汉堡,合肥至美国国际货物包机开通,广德经开区建立安徽省唯一县级海关报关平台,以蜀山经开区为核心的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面建设,中德(安徽)合作智慧产业园扎实创建,中德“安徽经贸交流合作周”活动成功举办。 务实推进“五大重点”工作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推动园区考评常态化。加强国家级经开区考核管理和业务培训,严格执行考核评价办法,正确运用考评结果,加强对开发区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研究更好地以考评促开发区转型升级。 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统筹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努力建成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的示范区,形成复制推广的安徽特色,服务全省经济发展。 开展园区建设国际化。在省级层面创建中德等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开放合作平台。 贯彻国家战略精准化。引导开发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联盟工作,组织更多的开发区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对接和合作共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开发区组织骨干企业赴境外开展优势产能合作。 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化。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第三批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培育工作,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园区,引导开发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营造公开透明、高效平等的市场环境。 (安徽省商务厅开发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