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是否值得期待 | |
|
|
褒之者认为,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初开辟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的第四次改革开放。它将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怀疑者则表示,区区2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尚未看到实质性政策,目前只能算是一个扩大版的保税区而已。 乐观者预期,自贸区作为今年最有含金量的主题,经历第一轮普涨之后,后面还会有分化和深化的第二轮、第三轮行情。 悲观者则表示,自贸区概念只不过是今年轮动的主题之一,在仅有存量资金折腾的大背景下,很容易过气。 市场炒作从短期看,往往有盲目性;从长期看,又有其有效性。自贸区概念是否具备里程碑般的意义尚待观察,但其蕴含的改革信号,确实值得高度关注。 目前来看,上海自贸区尚无细则,坊间传出的一些方案似乎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利好。所谓“以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负面清单方式许可管理为辅”,实际就是放松管制,废除审批制;以及税收减免等。 这恰恰是中国改革的新方向,即不走传统政策优惠的“老路子”,而是从制度创新、体制松绑的角度,谋求改革红利。官方媒体报道过的“总理再三追问上海市长:要政策还是要改革”其含义亦在于此。 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已是各方共识。在现实层面,转型需要的动力,简言之就是放权、减税。这四字说来容易做来难,整体推进的话,一些固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相关部门的阻力,都不是短期所能迅速化解的。 以自贸区的形式,开个制度创新的改革口子,阻力会小很多。自贸区里面搞好了,外面自然就会谋求与之接轨,可收“以开放倒逼改革”之效;上海搞好了,其他地区跟进,改革红利即可扩散。许多人因此将之与经济特区相提并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从更大的视野来看,自贸区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有人将之与加入WTO相提并论,甚至称之为“再入世”,也未必是盲目拔高。 随着近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WTO代表的世界贸易体系,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替代它的可能就是美国主导的TPP、TTIP等形成的新体系。 有国际问题研究者称,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相当于给中国设立了一个包围圈。而自贸区则相当于在对外开放的层面上,又开了个口子,对接国际资本和新的国际贸易体系,有突破TPP之意。 当然上述分析都只是设想,尚未变成现实。但有了改革和开放两个层面的新意,及未来巨大的可能性,自贸区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作者为本报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