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落户漯河开发区
发布日期:2011-04-21

4月20日上午,我区“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落地新闻发布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经福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核化学专家王和义博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智勇博士,漯河市常务副市长曹存正,区党工委书记刘国勤,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坤锋、付剑伟出席新闻发布会。中央、省、市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部门和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该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项目总协调人、漯河市政协副主席、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贺博士主持。

市委常委、副市长曹存正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漯河市委、市政府,向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在这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里,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郑州新区,隆重举行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落地新闻发布会,这是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喜事。

曹存正指出,漯河市2010年引进的海外归国人才、环境科学家董良杰领导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开发出了“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并通过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检测。检测表明催化生物陶对核污水中的碘-131的吸附率高达99.97%,对碘-125去除率高达92%。目前,该技术已具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位于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将正式投入生产应用。

曹存正强调,“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是一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新技术。该技术的正式使用,将对加快我市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将高度关注该项目的成长,将进一步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促使该项目尽快做大做强。希望开发区、市直有关单位,对该项目予以鼎力支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希望天源环保高科公司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市场,迅速形成规模效益,努力为漯河乃至河南高科技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智勇博士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对“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的检测报告。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经福谦对该技术的成功研发表示祝贺,并做了讲话。

技术总负责人、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良杰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有关情况。

据了解,此次发布会由漯河市人民政府主办,漯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承办,项目单位为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由一个环境科学、化学、生物、物理等跨学科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研制。催化生物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陶瓷,也不同于传统的吸附材料;利用这种新技术制作的颗粒,是一种具有定向选择性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可以快速、简便、高效地吸附固定放射性物质碘-131和碘-125等碘放射性离子。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1年4月14日的检测报告显示,一项可快速、高效吸附、过滤核污染废水的新技术研制成功,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质碘-131及其它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扩散,可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检测显示,将10克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640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废水中20分钟,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测试人员和研究人员说,“这种材料对碘-131的吸附效率之高是令人震惊的。”

同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1年4月13日的检测显示,利用这种新材料过滤放射性高达185万贝克/升的碘-125废水,仅用5分钟的水力停留时间,放射性碘-125去除率高达92%。

技术背景:第一代生物陶技术于2002年开始研制,2004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研制成功,并在美国投入工业水处理应用;第二代技术于2008年研制成功并获得中国专利;第三代生物陶技术用于空气净化,用于消除空气中的苯系物, 由我国环境科学家董良杰在2010年发明,并于当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该技术的核心部分是在陶瓷材料上实现定向、选择性吸附和固定功能。3月11日日本核灾难发生以来,由董良杰领军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在原有的技术积累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更新和多方测试,终于在碘-131和碘-125等放射性碘同位素的定向吸附、固定上取得重大突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