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以“园区共建”为载体推进区域一体化
发布日期:2011-03-25

产业联动、产业转移、产业承接,这一长三角地区内在“涌动”的产业动力如何释放?长三角各地正在作出新的尝试:实施“园区共建”。

  记者在24日召开的“长三角园区共建投资环境说明会暨园区品牌联动发展推进会”上获悉,长三角园区共建已形成联盟,建立平台,从以往“自发”的合作,转型为“自觉”的区域产业融合的“稳定渠道”。上海的优势企业与江苏启东等地正全面推进“新兴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

  产业要素“高集聚度”的联盟

  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是由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2010年长三角城市合作专题之一。去年年底,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国家高新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宝钢集团等30多家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

  据了解,近些年,长三角各个地区都在推进园区共建,省内合作效果显著,跨省市合作也在不断探索。目前江苏省内共建园区已达20多个,每年可以带动400亿到500亿元的资金转移。浙江省以园区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推进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安徽省把目光紧紧盯住长三角地区,积极与苏、浙、沪合作。在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更是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移,融入泛长三角大区域内。上海近几年来已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建立了合作园区和开发区分区。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延照说,长三角的园区合作共建,可以优化区域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以园区为纽带,将会有力推动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

  商务部驻上海特派员储士家也认为,园区是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物资等产业要素的高度集聚区,园区共建可以“更好、更快、更多”地推动长三角区域性产业合作见到成效。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可以在一些相关扶持政策上“先行先试”。

  合作模式多样 消除“不稳定因素”

  长三角的园区合作并非新起,已历经多年,可谓“内生发展”。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说,“由于大家都有合作的动力,所以合作模式灵活多样”。

  专家大致概括出3种模式:一是股份合作模式,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设立共建园,交由合作双方成立的合资股份公司管理,收益按照双方股本比例分成。二是建设生产基地模式,园区合作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生产基地转移至异地工业园区。三是管理与品牌输出模式,采取一个较为成熟的园区带动一个新园区的方式,通过管理或品牌的输出合作,增强新园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不过,长三角的园区合作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合作的深化,有些合作项目的实效不够显著,实质性的进展不快,合作政策也不够稳定。呼声更集中的是,园区合作缺少一个有效沟通的平台,有合作意向的园区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没有渠道“宣传自己的合作意愿”。信息不对称,使得一些很好的项目“流产”。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人士说,建立长三角园区合作联盟,“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建一个平台,消除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长三角“同城效应”正在放大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主任胡雅龙说,长三角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引擎”之一,就是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区域间分工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随着长三角中心城市间高速铁路的开通、城际轨道交通的公交化运营以及长江跨江交通的便捷化,城市群内和城市群间的人员往来将更为繁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同城效应日趋显现。而长三角园区共建,可以“进一步放大同城效应”。

  江苏启东市常务副市长陆卫东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启东在长三角北翼的“纽带”作用正在突现。上海城投开发总公司此次与启东市政府正式签约,在启东合作共建江海产业经济园,规划面积超过32平方公里,其定位是“沪苏合作、接轨长三角合作”的产业高地和生态新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此外,上海市北高新园区、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等一批沪上优势园区和大型企业也在南通、大丰等长三角城市推进园区共建项目。 (李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