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因车而设,因车而兴。自从1969年东风汽车诞生开始,这座秦巴深山里的小城就日渐成为世人瞩目的东风汽车城,在湖北省各市经济总量排名中一度仅次于武汉。 6年前,快速扩张的东风汽车集团和东风有限汽车公司相继将总部迁入武汉,税源、企业、投资、人才等相继随之转移,十堰发展遇到一个重要的瓶颈期。 6年过后,十堰快速转身,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打出了“车、山、水”三张特色牌:“汽车牌”,利用原有汽车产业优势,“服务东风、发展本地”,对周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辐射力、牵引力;“武当牌”,利用武当山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发挥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聚合作用;“南水北调牌”,以环保为内核,以水流为纽带,吸引京津冀经济圈的资金、技术等要素,发展水电、医药、绿色有机食品产业。 2010年,十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8亿元,比上年增长6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各项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依托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名片’,实施‘一城两带’战略,5年内把十堰打造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经济要素富集、生态环境优美、内生机制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描绘的“十二五”发展蓝图清晰可见。 借“东风” 汽车集群壮筋骨 2月23日,在十堰正和车身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两条新上的内饰生产线正在进行紧张的调试;车间外,一间间新扩能的厂房拔地而起。这家10年前年产值不到300万元的企业,去年年产值已经达到5.39亿元。 “这几年,公司产值以每年34%的速度递增,新的生产线投产后,公司具备了年生产车身10万辆的产能,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发展一代的思路,我们还将投资3亿元研发3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正和车身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和柏告诉记者。 像正和车身这样,被纳入十堰市重点监测的66家“双亿工程”企业去年完成总产值360亿元,同比增长5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9家。 时间回溯到几年前,十堰还处在东风一企独大的经济格局。东风公司两个总部外迁,直接引起十堰市GDP下降173亿元。 “压力和危机,有时恰恰是动力和能量”。品牌、区域优势和历史机遇三张特色牌,奠定了十堰人的信心。 “‘从依赖东风到依托东风’是十堰市调整汽车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调整。经过几年发展,十堰汽车产业开始进入‘提档升级’的快车道。”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说。 对于承载着东风公司三分之二的职工、五分之三的资产和超过一半销售收入的东风公司十堰基地,市政府在土地开发、基础建设、职工安置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让东风十堰基地放手发展,继续担纲龙头。 对于园区企业,十堰实施与东风公司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大力发展低速货车、微型车、中低档卡车、农用车、改装车,培养核心整车企业;零部件制造向着“零件—部件—总成”系列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东风公司商用车基地与十堰签订了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合作框架协议,东风板块上百亿元重大项目落地十堰,标志十堰向“百万量级汽车城”目标扬帆起航。 依托东风公司,十堰着力培育地方汽车工业。截至目前,全市汽车及零部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500余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比重达70%,资产总额1000亿元,形成年产各类汽车50万辆以上的能力,地方汽车工业占全市汽车工业的比重从29%上升到43%以上。 如果说,过去东风公司一家独大,那么,随着十堰市委、市政府决定重点扶持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年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的“双亿工程”初见成效,现在十堰汽车产业是点、块、面组合,“车都”特色显山露水。2010年10月17日,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协会还授予十堰“中国卡车之都”荣誉称号。 随着襄渝铁路复线建设、汉十及十漫高速的建成和武汉到十堰的动车组开通,十堰正在加速改变与汽车工业相配套的交通状况;汽车产品的西向销售,汽车生产的西向关联,汽车技术的西向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堰已从以汽车制造为主,转向制造和流通并举。该市充分利用东风商用车基地的品牌,建起中国(十堰)汽配城,并在27个省、区、市建立汽车零部件销售网。 保生态 绿色产业唱大戏 由于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只能走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经过考量,十堰市委、市政府锁定在清洁能源、旅游等绿色产业上。 目前,十堰市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厂11个,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已建和在建垃圾处理厂7个,垃圾集中处理率80%以上;全市关停了256家污染企业。去年,十堰市一年中96%的天数空气质量都是优良;噪音和粉尘的污染控制排在全国前列。 “生态环境”是十堰不可触碰的红线,但不能因噎废食。陈天会反复强调:“生态也是生产力。” 自竹山潘口电站开工建设以来,十堰水电产业步入大开发时期,“十堰水电产业已经成为本地支柱产业之一”。十堰共有大小河流2489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500万千瓦,可开发量340万千瓦左右。2009年中的统计数字是,全市共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204座,总装机容量为191.1万千瓦,占全市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的56.2%。到2015年全市水电总装机容量可达到300万千瓦左右,占可开发量的90%左右。 更大的手笔来自旅游产业。“我们要做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而是以旅游产业为引擎,带动第三产业乃至区域综合发展的大旅游。”陈天会的自信,来自于独有的自然文化资源——十堰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有碧波万顷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有被史学家称为“内长城”的楚长城…… “十堰具有山、水、城立体开发优势,‘十一五’期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收入突破80亿元。‘十二五’期间,十堰的旅游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十堰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马礼会告诉记者,随着十漫高速公路的开通,把川渝陕豫的旅游点连接起来,使四面八方的游客能更快捷地到达十堰。而福银高速开通则激活了西北市场,西北游客可以通过这条穿越秦岭的通道轻松进入武当山。 在十堰的“十二五”规划中,旅游业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市提出要实现山、水、城互动,建设人文与生态一体,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国际旅游胜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把旅游业打造成与汽车工业并驾齐驱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整山地 区域发展扩空间 2月24日,位于十堰市张湾区的十堰工业新区恒融公司的生产线上,一个个崭新的汽车油箱井然有序地下线。站在十堰工业新区山梁上鸟瞰,恒融公司的蓝色钢构厂房大气磅礴。像这样的厂房,在这片万亩山地整理项目的土地上,已经矗立起了20多座。 十堰是一座典型的山区城市,全市国土总面积中超过92%的是山地,发展空间不足。由于没有成片的土地,大企业难引进,大项目难“落地”,土地困局成为制约该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发展的阵痛中,十堰探索出“科学整理山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山区城市用地新模式。“十一五”期间,先后创造出了“人造平原”、“工业梯田”、“改河增地”三种造地模式。通过山地整理,全市累计新增建设用地5万亩,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2平方公里扩大到70余平方公里。 十堰的大胆探索,得到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十堰市市长周霁说,山地整理项目已成为十堰未来城市功能提升,发展区域经济的新平台。 对开发整理出来的土地,十堰市按照用地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04年以来,在集中连片整理的山地上,先后吸引500多家企业进驻,带动一批优良的生产要素进入工业园区,形成了日趋完善的产业链,推动了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山地整理提升了十堰生态建设水平。整理前的山地大多是荒山、荒滩、荒塘、荒沟、荒坡。在整理过程中,该市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格局,5年来,新增城市绿地227.5公顷,新增公园绿地55.7公顷。十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9%,在全国79个国家园林城市中排名第二。 山地整理还为十堰市提升城市功能,打造百万人口级城市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的十堰,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约70平方公里,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正在形成。 兴县域 统筹城乡添后劲 十堰市市长周霁告诉记者,十堰发展区域经济的最大瓶颈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十堰城区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而下辖的六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 周霁说,推进城乡一体化,对十堰而言,就是以库区脱贫奔小康示范推动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以山区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带动全市城镇化进程,以市区和县市对接推进城乡一体化,将城乡一盘棋、共谋发展落到实处。 十堰市委、市政府以丹江口市整市推进、8个整乡推进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示范,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步伐。丹江口市是湖北省7个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市之一,该市围绕“水中有机鱼、库周武当橘、江南菜林特、江北粮油畜”进行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引进新项目、开发新基地、培育新产业。 目前,丹江口市已经发展特色基地9万余亩,形成专业大村30多个,2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越做越强。去年,丹江口市工业、农业、旅游业收入大幅攀升,成为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排头兵。 丹江口市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北部库区的发展,十堰又趁势而上提出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根据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将以水源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富民奔小康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汉江沿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移民安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将其建成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十堰市以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为主体的城镇带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市城镇化进程。地处十堰南部山区的竹溪县、竹山县、房县,沿305省道的一个狭长区域是相对平缓的丘陵平坝。3县都把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示范点选择在了省道沿线:竹溪县沿省道建设“百里城镇长廊”,制定了《百里长廊建设总体规划》;竹山县提出了“一城两线”城镇带建设思路;房县提出建设以县城为龙头、以省道为主线、以5个乡镇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带。 如今,南部山区城镇带已被列入湖北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未来将形成百公里茶叶走廊、百万吨特色蔬菜、百万千瓦水电的产业支撑,以及新农村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带。到2015年,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有望形成;城镇化率将达到66.7%,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番。 十堰市加快推进城区与邻近市区的市县对接,拓展发展空间。“十堰城区有山但没有水,市县对接以后,等于把汉江‘引入’城区,十堰城区会变成山环水绕的宜居城市。”十堰市市长周霁说。 目前,十堰和周边县市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对接正如火如荼。在郧县经济开发区,一座崭新的汽车卫星城正在崛起,200多家工商企业集聚、50亿元经济总量,30.5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已超过十堰城区建成区面积的一半…… 城乡统筹发展措施的落实,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十堰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400元和3410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1.4%,分别比2005年增长51%和70.9%。(责任编辑:张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