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过百 自由贸易园区成改革方向 | |
|
|
新华网上海11月10日电(记者季明、何欣荣)曾在欧美多地举办过十届的“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大会”11日登陆我国,在国内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召开。 1990年以来,我国已建成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102个,这里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工业生产的重镇。在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之际,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也正在加速由传统保税、加工组装为主向保税物流、研发维修为主的方向转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自由贸易园区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探索方向。 数量过百 发展进入“功能创新”阶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有效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国情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6大类、共计10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外,特殊监管区近年来逐步向内陆延伸,初步形成了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布局。 统计数字显示,去年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共计实现贸易总额3880亿美元,工业总产值1.36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80%的电子信息产业集中于此。尽管产值规模庞大,但不少区域仍然存在着产业能级低下、以出口加工为主、过于依靠要素驱动等问题,如何升级海关特殊监管区成为现实课题。 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说,下一步我国特殊监管区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功能创新”。从单一的保税加工,到综合的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从简单的贴牌生产,到复杂的设计研发。从附加值较低的业务,到带有金融性质的高端业务,比如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和资金结算等。 突破重点:从“境内关内”走向“境内关外” “从本质上看,包括保税区在内,我国的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即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非自由贸易园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自由贸易园区应当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教授说。 李泊溪表示,从“境内关内”走向“境内关外”,需要实现贸易、投资、金融和运输四方面的自由化,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目前看来,上海的条件比较成熟。“关于在上海浦东建立我国首个自由贸易园区的报告,已提交给相关方面并获得重视。上海市也在展开积极的工作。” 世界自由贸易区协会主席厄雷汉姆·马瑟认为,自由贸易区越来越需要为企业提供全套服务。如果上海正在探索的自由贸易园区能够尝试以与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自由贸易区相类似的方式,提供与其庞大贸易量相关的金融服务,则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都将明显受益。 马瑟表示,当前世界金融市场动荡、欧洲债务问题严重,在促进经济增长、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自由贸易园区将发挥更大作用。 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 上海有望率先突破 作为国内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1990年成立之初,其所侧重的税收优惠和贸易便利化政策就具备了自由贸易园区的基本特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外高桥保税区成立时的英文译名是 “Free Trade Zone”(自由贸易园区),而不是“Bonded Area”(保税区)。这意味着,外高桥保税区从诞生起就带有“自由贸易园区”的基因。 如今的外高桥保税区,已与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共同组成了上海综合保税区。2011年上海综合保税区预计将完成进出口贸易额近100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75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21%。在一项国际知名机构2010年发表的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排名中,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700多个样本中综合排名第一。 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上海综合保税区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近年来在功能创新方面,上海综合保税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拓展保税区分销功能,支持区内企业同时从事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实现两头辐射。拓展资金结算功能,创新外汇监管模式,适应企业离岸运作的新型国际贸易业态等。 专家分析认为,作为我国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特殊监管区,上海综合保税区一直走在对外开放的前列,具备率先向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的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发展的条件。 “上海综合保税区发展成完整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园区,既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一项积极而重要的举措,也是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未来发展必要的先行探索。”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