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要成为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发布日期:2010-09-15

  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要顺应转型发展的时代潮流,登高望远谋划山西未来发展。就如何转型发展,袁书记指出要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根本举措,以解放思想和提高干部素质为坚强保证,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
  转型发展关键是经济转型,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高新区作为科技、经济特区,担负着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重要使命,要在贯彻落实省委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中,积极担当使命,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中心,致力招商引资和积聚产业,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在推进转型发展的战略中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努力成为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通过自身实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高新区应有使命。
  国家设立高新区以来,高新区一直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潮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现实的借鉴经验。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机遇期。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国家开始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高新区适应这个发展需要运势而生,并成为实施这些计划的主体,此为初创期。二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改革开放驶上快轨道,高新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利环境中获得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此为发展期。三是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此为提高期。每个阶段都体现了社会对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期望和要求,都代表着经济发展前沿性、前瞻性的制高点。高新区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功不可没。
  具体讲,首先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以此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目标。国家设立高新区的根本宗旨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就是要通过优化局部环境,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推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去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但国家高新区大部分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其中营业总收入、生产总值、上缴税收等经济指标均保持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增长速度。高新区在加快实现自身发展宗旨和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劲旅。其次高新区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下大力气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高新区在产业发展上的集聚、孵化、辐射等特质,在政策、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服务环境上的优势,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了优质的推进平台。高新区不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行先试的实践者,也是促进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二、长治高新区立足实际积极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
  长治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是山西省最早成立的四家开发区之一,也是省内唯一的省级高新区。建区以来,长治高新区立足于当地资源型城市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增长方式粗放的实际,努力克服科技力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的不利局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以及其它新兴产业,在助推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建设特色园区,产业开发由外延式向集约式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已由资本约束转向资源环境约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面临极大考验。长治高新区按照“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资源意识、集约意识、效益意识,突出集约开发和功能开发,先后新建了德式工业园和科技工业园,为促进优质产业集聚提供了功能完善的基础平台。特别是近年来,投资6000余万元实施了规划面积93亩的星星标准工业园一期工程,目前三栋标准厂房及职工公寓、综合服务楼已全部投入使用,首批入驻企业已投产达效。在可供开发土地非常有限、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资金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以多层标准厂房为主体的星星标准工业园,在同一地块上通过安排不同楼层吸纳数家企业入驻,开发模式由横向拓展改为纵向延伸,由侧重向土地资源要效益改为侧重向空间发展要效益,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强度得到增强,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及其经济效益,这种开发建设模式,对节约利用土地、加快产业积聚和推进集约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二)严把准入门槛,引进项目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长治高新区摈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招商观念,深入推进对低效用地企业清理整顿的同时,严把企业入区门槛,由招商引资改为选商选资,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三高三低三不上”的项目甄别标准,规定所上项目必须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必须是低耗能、低成本、低污染,非环保、非循环、非高科技不上。近年来又规定重复建设项目和竞争性领域项目,如果不能在业内占据竞争优势,不再批准入区。通过这些努力,长治高新区引进和扶持了一大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项目,企业整体素质明显增强,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企业格局初步形成。
  (三)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驱动由靠要素向靠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步伐,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2006年开始,长治高新区实施了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办法,每年拿出可支配财力7%以上的资金扶持创新性项目和企业,4年累计投入1500万元。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的投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长治高新区今年立足于打造区域性鼓励自主创新的示范基地,启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进一步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科技企业孵化提供功能完善的基础平台。长治高新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另一个侧重点是积极扶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总投资2.5亿元的山西防爆集团新型矿用电机生产基地项目,是原山西防爆电机厂在高新区科技工业园投资兴建的企业,在高新区扶持下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逐步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新型矿用电机生产企业。促进企业整体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局部创新,通过局部带动整体。长治高新区针对本区域采掘业发达但设备更新滞后的实际,引进世界500强德国安联集团旗下的博太科电气公司,专业生产新型矿用电机;引进德国以生产矿用系列开关为主的德国贝克电气公司。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矿用设备逐步更新,提高了采矿水平和效益。
  (四)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抓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个战略重点,按照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关键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长治高新区按照公共财政向民生建设倾斜的要求加大投入,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保障标准已经达到山西省最高水平,去年又投入550万元资金,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长治高新区还通过采取城中村改造、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推行殡葬改革、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等办法,加快推进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农民向城市经营者转变、农业向新型工业和城市现代服务业转变,辖区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好发挥高新区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作用。
  高新区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把握国内经济面临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发展上的积聚、孵化和辐射功能,通过体制推动、创新驱动、产业带动,积极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进一步发挥体制先行先试优势,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支撑体系。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中,政府主要是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提供政策和制度方面的保证。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健全的条件下,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积极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国家设立高新区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摸索建立有别于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目前在高新区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优化局部创业创新环境,建立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新区尚属新生事物,其发展尚处于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阶段,还面临许多体制性障碍。首先从外围政策环境讲,存在行政资源缺失问题。以长治高新区为例,对项目发展至关重要的建设规划权、环评权尚未得到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延缓了项目推进步伐。保持高新区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需要有关部门充分放权,为高新区营造良好的外围政策环境。其次从内部运行机制讲,存在机制创新乏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高新区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要求的不断深化,高新区原有的运行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高新区必须立足于建设有限型和服务型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思想和“给信心、给方向、给思路、给政策”的价值导向,大力促进运行机制创新。总之,高新区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勇于先行先试,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经验。
  (二) 进一步发挥引领自主创新优势,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机制。
  在自然资源以及基础原材料等有限资源约束日益紧迫,商务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高新区的发展必须实现由要素资源驱动向创新资源驱动的转变。在当前产学研衔接的市场促进机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以高新区为基础平台整合创新资源,离不开上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以湘潭市的做法为例,该市为改变当地传统老工业基地科研力量滞后、创新资源稀缺和产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依托湘潭高新区高标准建设特色园区,吸引国内外研发、服务、资金等资源进入高新区,逐步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链和专业性创新服务链,使该区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综合配套能力等主要指标均位于中部地区32个省级高新区之首,去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当前应在上级政府大力支持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创新促进机制,集聚和整合创新资源,助推区域性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高质量的辐射作用。
  (三)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辐射优势,夯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兴产业基础。
  加快产业集聚和辐射是高新区的基本功能,也是高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发展,国内许多高新区都已成为所在地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成为当地新型工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新区在促进产业集聚过程中,通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促进区域经济整体转型。引进来战略除了包含一般意义上的招商引资外,重点是利用高新区这个平台依托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深度延伸产业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以芜湖高新区为例,该区依托自己的自主品牌奇瑞汽车,积极吸纳国内外相关汽车产业加盟发展,使得该区较短时间发展成为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园。走出去战略则侧重于高新区内的特色产业,通过各类产业结构链接,把自身优势辐射到区外,使企业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推动区域相关产业整体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依靠各级各部门以及各行各业艰苦实践和扎实推进才能取得成效。高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新的经济体,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身体力行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积极助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努力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主力军。(长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李富明)(责任编辑:肖鑫)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