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奋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
发布日期:2010-07-27

  今年以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上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取得了经济质量效益全面向好、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的可喜成绩。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3.2亿元,同比增长18.2%;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59.9亿元,增长19.5%;固定资产投资57.9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亿元,增长21.3%;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增长35.5%;财政总收入18.1亿元,增长81%;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增长150.9%;社会用电总量6亿千瓦时,增长30.8%,其中工业用电量4.5亿千瓦时,增长36.8%。下一步,全区上下将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当率先发展排头兵为己任,拼抢机遇,加快发展,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省市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总体部署,着眼产业战略布局,发挥区内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一地一区”,推动蓝色产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高端服务业项目向建成区集中。

  (一)集中力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崮山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三大先进制造业,培植5个百亿企业,打造千亿园区。一是突出发展船舶及零部件制造业。着力抓好新船重工、三进船业、新泰源船业、东海船舶、奔腾港航等新建续建扩建项目建设,加强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以及中国船级社、山东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山东德他马林船舶设计公司的合作,提高造船总装化、配套本地化、服务社会化水平,建立船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加快发展核电设备制造业。坚持以重大成套设备为主攻方向,抢抓国家核电产业发展机遇,着力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华东核电设备、28亿元的华东重工、6亿元的豪顿华核电风机、5亿元的双轮流体核电用泵等项目建设,建立核电设备制造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总装机容量超过53万千瓦的华润风电、华电风电、华能中电和总投资6000万美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利用沿海资源建设风电站和光伏电站,建立新能源产业基地。

  (二)集中力量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围绕建设“两大商贸区”、“三大商业街”、“四条步行街”、“十二个专业市场”的商贸服务业总体规划和旅游、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服务业大项目建设,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培植年纳税过亿元的企业3个、过千万元的企业14个。一是高起点建设中心商贸区。总占地73公顷,总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已安排项目21个,开业运营项目10个。下一步,重点推进总投资63亿元的11个新建续建项目加快建设,争取乐天玛特超市“十一”开业,广信百度城年内开业,九龙城休闲购物广场完成群楼工程,蓝星万象城、韩国风情街和韩乐城主体工程完工。二是高水平建设龙湾休闲度假会议中心。总占地152公顷,总建筑面积161万平方米,重点规划建设五星级酒店群、大型会议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和商务办公中心。现总体规划已经市规委审批,将抓紧完成区内企业搬迁、建筑物拆迁和基础设施配套,面向全国公开招引有实力的企业开发,管委成立城建投资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争取用3至5年,将其建设成为我市千公里幸福海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三是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现在,我区楼宇经济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仅中心商贸区周边已竣工和在建的8处商务办公楼就吸引入驻企业240多家。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高档商务办公楼,为金融、科研、外包、总部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入驻搭建载体,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打响华夏城旅游品牌。制订扶持华夏城旅游景区发展政策,开展全方位宣传推介活动,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景区软硬环境,努力创建全国旅游名胜区。五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车站、港口、出口加工区汇聚区内的优势,加快中外运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和冠宏物流等总投资31亿元的8个物流项目建设,构建港口、公路、保税协调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

  二、统筹城乡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

  根据省市新型城镇化的总体部署,本照城乡统筹、生态优先、深化改革、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城乡建设、管理和改革力度,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一是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要求,全力抓好青岛路、环山路、疏港路等道路成片拆迁、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等4大系列18项城建重点工程,消除卫生死角,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二是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回迁房和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第一批拆迁的23个村躲迁居民今年底以前全部回迁,第二批拆迁的4个村居民明年8月份全部回迁,回迁的每个小区都要建成精品社区。三是加强社区建设。按照“重心下移、四环联动”的原则,抓紧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夯实城市管理基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首先,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健全小区业主委员会,建立物业企业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其次,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强化居委会干部教育培训,选配优秀人员充实居委会力量,充分发挥居委会在服务社区居民、维持辖区秩序、调解矛盾纠纷、抓好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将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管理办公室,成立联合执法中队,加强社区工作的考核指导,建立权责一致的社区管理体制。第四,落实区直和驻区行政执法部门监管责任。坚持区城管办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城市管理的强大合力。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完善环境卫生制度,加强环卫保洁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常态化。搞好农村居住工程建设。启动3处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解决农村大龄青年住房问题;免费修缮老党员、优抚对象、低保户、五保户和残疾人的破旧房屋,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狠抓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村办加工业,加快构建名优水果、蔬菜、花卉等现代农业体系,争取村村有加工项目、户户有增收渠道,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以上。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按照“一村一社区”或“多村一中心社区”的模式,整合农村服务资源,规划建设30处农村社区,打造农村居民10分钟生活服务圈,促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年内完成长峰、凤林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和所有山林确权发证工作。

  三、加大民生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认真落实城乡低保、老年人优待、残疾人帮扶和五保供养政策,将全区未纳入城乡低保的重度残疾人、伤残军人、90岁以上老人、建国前入党的农村和“村改居”社区老党员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每人每月发放100元补助,享受低保待遇的城乡居民比例要达到城镇人口的1%和农村人口的3.2%以上。二是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引导各社区将改造收益优先用于解决居民社会保障问题,给予居民参保适当补助。监督各村用管委所欠征地补偿款解决失地农民保险问题,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标准。加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建立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个人缴费、集体补助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三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实行两镇卫生院由管委直接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和人员管理,提高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37个农村中心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升级改造,构建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加强区内医疗服务机构的考核监管,提高居民对医疗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四是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实施校舍抗震加固、围墙改造和监控系统安装工程,进一步强化安保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特色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主任  张建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