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发布日期:2010-03-06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定位,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对于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的福建省来说,这也是加快发展,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突出贡献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牢牢把握发展大局,深刻领会中央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使命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实施五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就,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对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综合交通体系持续改善,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党中央、国务院把握两岸关系出现的重大积极变化和国际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着眼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局,于去年5月出台了《若干意见》。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大局,紧紧围绕《若干意见》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四个战略定位”,深刻领会中央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使命。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福建具有对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独特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中发挥重要作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求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将各项工作与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拓展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经济文化融合,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

  构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全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为发展腹地;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也需要沿海地区为其提供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牢记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责任,紧紧围绕全国发展大局,将自身建设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打造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集聚,不断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区域战略地位,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福建是生态强省和旅游大省,有条件发挥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拓展两岸共同文化内涵。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跃上新台阶

  国务院《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福建省必须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突出主体地位、承担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展示主体作为,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

  力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前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关键。福建省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符合福建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走符合福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要把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争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新兴产业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力争在推动统筹协调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既要搞好省域内“五个统筹”发展,还要担负起协调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统筹协调发展的责任。要加快实施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优化城乡总体布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的合作;统筹协调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对接能力。

  力争在推动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列。对外开放是福建省的一大特色、一大潜力、一大支撑。福建要进一步完善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战略,健全外贸稳定增长促进机制;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注重引导外资将高技术产业和技术研发等向福建转移;继续拓展闽港合作八大平台,深入推进闽澳四项合作,进一步提升闽港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引进侨智、侨资,引导更多的华侨华人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力争在推动改革创新方面走在前列。改革创新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必由之路。福建省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创新中的试验区作用;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和市场体系,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国内外资源的区域配置中心;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整合科技优势资源,大力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研发联盟。

  力争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发展的基本任务。福建省要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和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三、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优势,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在对台、特色在对台、优势在对台。海峡西岸经济区要着力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形成两岸优势互补新的竞争优势,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发挥更大作用、谋求更大作为、做出更大贡献。

  充分发挥对台“五缘”独特优势,不断在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上取得新突破。福建要充分发挥“五缘”独特优势,着力先行先试,大力拓展两岸交流合作,打造更具吸引力、功能更完备的对台工作前沿平台。要促进两岸产业对接、融合、集聚和提升,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建设一批闽台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拓展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设,鼓励闽台双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联手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完善台湾人才来闽创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促进各类人才来闽创业就业。整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资源,在提升两岸交流合作整体水平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增强对台先行优势,不断在促进两岸经济融合上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紧紧抓住对外开放先机,率先对台试点直航,建成了厦门经济特区和一批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形成了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优势。面对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要加快完善两岸直航“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加快厦门和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发展,扩大厦门和汕头经济特区对台的辐射影响;加快福州平潭对台综合试验区建设,形成新的对台经济融合区;调整、扩大或增设台商投资区及各类海峡两岸合作试验区,扩大和增加两岸经济融合点;加强各类以对台贸易为主体的保税园区、出口加工区建设,形成促进两岸经济融合的新亮点;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率先到台湾投资兴业,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加快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不断在建设服务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上取得新突破。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福建省港口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必须尽快将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要加强厦门、福州和湄洲湾三大港口群建设,加快两岸航运中心建设,促进闽台港口航运合作发展。加快建立闽台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生态农林产品加工区和海峡两岸生态茶叶合作示范区,打造海峡两岸旅游试验区。

  积极促进两岸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在构建和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取得新突破。合作共赢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海峡两岸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有着广阔的优势互补空间与合作前景。要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地区经济合作与融合,形成错位竞争和优势集聚的竞争新优势。而这种优势互补、经济加速融合的发展取向,必然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当前,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着力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就是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断做出历史新贡献。

  (调研组成员:李闽榕 常光民 赵 彬 廖荣天 姚瑜坪)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