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引进外资政策不断完善,享受惯了优惠待遇的部分外资企业一时还不能适应。为此,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近来被外媒不断渲染。而从今年12月1日起,中国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制度,内外资企业税制实现全面统一,使外企在税收政策上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被彻底终结,这更令在华外资企业实实在在体味到中国引进外资方向的转变。
“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已经提出,利用外资要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外资企业如不摒弃对中国经营环境变革的猜忌,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肯定会被淘汰出局。”一位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可否认,中国正在逐步调整引进外资的方式,对比从前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引资,如今中国则更趋“精挑细选”。
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被终结政策一经公布,随即招来外商的诸多抱怨,同时也不乏看到他们向一些外媒传递中国投资环境变得不友善的言论。但事实上,弱化外资“超国民待遇”这一趋势自2008年新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以来便已启动,而两税合一的政策酝酿可追溯到2004年年底。但若进一步追溯,可以发现1994年以来,全国人大、国务院已经着手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在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未来十五年内,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对外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因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和房产税等原来内外资企业分设的制度均已先后实现了统一,在12月1日前仅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仍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可见,目前我国是按着15年前制定的方针在稳步推进税制统一。
“超国民待遇”终结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中国国内企业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已经几十年,这次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制的举措符合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是中国逐渐向国际规则靠近的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认为,一方面外资企业享受着城市基础建设和教育等公共资源;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却没有履行缴纳相关税(费)义务,这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说不通的。这种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政策,事实上是对内资企业的一种歧视,并已经产生了抑制内资企业发展的效应。
因为外资优先,我国有些领域已经被外资控制或垄断。今年“两会”期间,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便呼吁取消外资零售企业享受的种种“超国民待遇”,给予内外资零售企业同等待遇。因为“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已经成为民族企业在中国零售行业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
对外资企业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通过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有利于中国适应全球化经济的需求,有利于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平高效的市场体制。
中国吸引外资进入重“质”阶段
数据显示,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全球排名由“十五”期末的第四位上升至目前的第二位,并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关专家普遍认为,外资企业将继续成为强有力的“助推器”。在打破行业垄断、帮助国内企业吸收先进技术、保持市场的良性竞争方面,外资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
其实,即便是在“超国民待遇”终结后,外资企业的优势依然明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这些领域正是外资企业的强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全面理解中国的新外资政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读。包括此前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规定,中国对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表示欢迎,但对重污染和高能耗及产能过剩的产业的投资则受到限制。合格的外资公司甚至可以在华上市,发行公司债券或开展中期票据业务……中国对外资政策的适度调整,目的是鼓励外资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其向资本稀缺的中西部转移。政策落脚点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市场的效率与公平。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也指出,“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很正常。”比如对于外资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抱怨,尤其是那些针对我国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意见,应该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策和行为不稳定导致市场环境不可预期等。坦率地说,这个问题并非只有外企才感受到,内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更感受深刻,它也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重要障碍。对此,黄卫平认为,政策主管者应该接受这种“抱怨”,倾力消除这种“抱怨”。
“我们要从法律上为外国企业在中国经营创造一个公平环境,而且使外国企业能够享受同中国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温家宝总理今年以来一直对外阐明我国政府的这一观点与立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未来的中国将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活力。为此,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投资经营理念,抓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战略机遇是外资企业必要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