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历次经济与金融危机过程中均可发现以下规律:当全球性危机爆发时,世界各国尚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危机;而当危机结束、各国需要刺激经济增长时,集体行动就蜕变为机会主义行为,国际摩擦与冲突便接踵而至。本轮危机也不例外:在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低谷,各主要国家尚且能够联手实施刺激性货币财政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反弹。然而当世界经济从危机中缓慢复苏之际,汇率战与贸易战的阴影不期而至。
当前全球经济冲突的根源在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市场国家已步入增长快车道。IMF最新预测显示,2010、2011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7%与2.2%,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高达7.1%与6.4%。
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目前的主要任务仍在于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政策方面,由于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均显著扩大,且欧元区已经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实施刺激性政策的余地不大。货币政策方面,最近美、欧、日央行均相继公布了新一轮的定量宽松措施,日本央行还进一步下调了隔夜拆借利率。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信贷紧缩没有显著改善,目前发达国家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均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善净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就成了发达国家的政策重点。因此,通过推动本币贬值,或压迫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就成了发达国家提振净出口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迅速反弹,普遍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为应对通胀压力,部分经济体(例如巴西、印度等)选择了加息。在发达国家基准利率普遍处于零利率水平、且大肆实施定量宽松措施的情况下,加息使得这些经济体货币面临极大的升值压力。例如,目前巴西基准利率高达10.75%,造成今年以来巴西雷亚尔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超过30%,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强劲的货币。同时,由于惧怕加息造成的升值压力会损害本国的出口竞争力,更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选择了干预外汇市场。今年以来,包括中国、印度、韩国、泰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在内的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在干预外汇市场。
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定量宽松政策推动本币贬值来改善净出口,但新兴市场国家央行却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抑制本币对发达国家货币的升值,表明全球汇率战争已经打响。但这仅仅是国际摩擦的开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干预外汇市场,发达国家很难实现通过本币贬值来提振净出口的目标。因此,发达国家自然会倾向贸易保护主义,即以实施贸易制裁相威胁,压迫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由此将产生四种可能结果:一是各方达成新的广场协议,以中国为代表的顺差国政府承诺让本币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升值;二是顺差国拒绝本币大幅升值,最终全球陷入汇率战乃至贸易战;三是通过充分的国际协调,顺差国政府承诺未来将显著增强汇率机制灵活性,但顺差国政府仍应掌控本币升值的主动性与节奏,同时各主要失衡国家加大国内结构调整的力度;四是发达国家将通过“低碳”标准、单位产品碳排放等冠冕堂皇的指标来限制新兴经济体出口而扩大本国产品出口,加大隐性贸易摩擦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