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昆山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聚集度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0-12-01

现代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是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更替实现的。主导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代表着所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扩散效应,通过它的辐射和吸引,形成产业聚集,并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而产生数倍于单个产业的效应,推动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昆山主导产业聚集度的研究,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昆山主导产业聚集的形成

 

当前,昆山已初步进入工业化后期,进入以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高为主的稳定增长的新阶段,并处于不断深化之中。主导产业的形成和聚集,正是昆山工业化进程中的显著特征,是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1.主导产业的形成。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昆山外向型经济取得初步成效,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但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没有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周边县市中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如何实现昆山经济的“突围”,使经济迈向新的上升通道,成为当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产业链长短和关联效应、产业贡献率和增长后劲等诸因素后,昆山选择和确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IT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为现代经济发展构建强大的驱动轮。1998年IT产业比重首次超越传统行业纺织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2.产业聚集的形成。近年来,昆山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渐趋深入,特别是围绕IT产业,通过大力整合产业要素,开展产业招商,不断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加快企业集群、产业聚集,提高关联度,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产业特色、规模优势,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IT产业体系,聚集程度不断增加,集聚效应日趋明显。1998年,IT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13.3%,2006年这个比重已超过50%,达到52.6%,使昆山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电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光电产业园。

 


二、主导产业聚集中呈现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昆山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在经济类型上以外资占绝对主导,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开发区,在企业规模上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基本格局,从初露端倪到占据半壁江山,在快速聚集中呈现以下明显特点。

 

1.规模总量迅猛扩大。过去十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总量十年增长十倍多,而IT产业总产值增长了近48倍,年均增长51.5%,处于一种快速提升、快速上扬阶段,可以说是超周期增长,成为昆山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仅确立了在全市的主导地位,同时在全国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2006年IT产业销售收入在全国的份额为4.5%,在江苏省的份额高达23.0%,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73783.52万元,比全国高出73.4%。

 

2.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近年来,昆山的IT产业的主要产品从电子基础材料、电子零部件生产逐步向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手机整机延伸,再向上游TFT-LCD显示面板和芯片生产领域拓展,逐步从最初的零部件、低技术含量向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产品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在量聚集的同时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3.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目前,昆山基本形成了以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数码相机、自动交易系统等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生产为龙头,接插件、连接线等计算机零部件,印刷电路板、传感器、真空元件等电子元器件为基础,还有不间断电源、手机电池等一系列配套较全、规模较大的IT产品制造业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4.空间布局逐步集约。从最初各地的散点分散发展,到以IT产业为主的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的形成,IT产业推进逐步向园区集中,呈现基地化发展格局。特别是出口加工区,整合了全市11家笔记本电脑企业中的9家企业,而光电产业园更是IT产业新一轮产业升级与聚集的重要载体。产业在区域上的集聚,有力的整合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

 

5.系列企业集群发展。IT产业通过龙头企业自身的聚集,实行垂直整合,形成比较庞大的产业群,并带动大量相关企业,有力的推进产业的聚集。昆山有 “仁宝”系列企业, “资通”系列企业, “南亚”系列企业及以 “富士康”系列企业四个规模化的产业集群,2006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四分之一左右,为全市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的能量。

 

6.投资力度日趋加大。近年来昆山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IT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6年IT产业完成投资87.69亿元,同比增长61.1%,占了工业投资的51.9%,同比上升10.5个百分点。投资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且存在延迟效应,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IT产业投资结构也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主要以液晶显示器、半导体、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项目为主,企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成为今后昆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昆山主导产业的聚集效应

 

主导产业的聚集,使昆山在近几年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并释放强大的效应。

 

1.区域磁场效应。产业的聚集,产业基础不断的完善,必将形成行业的区域优势,降低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投资风险,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相关产业的大量涌入。通常,一个地区的行业区域优势是以区位商来分析和判断的,主要是测定本地区各工业行业在全国的相对水平。根据2006年数据,昆山IT产业的区位商高达4.99,远高于其他行业, IT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并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形成区域磁场效应。近年来每年新增企业中,IT产业占相当高的比重。

 

2.节能降耗效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昆山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全市的支柱行业,IT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到全市规上工业的14.8%,对全市的能耗水平具有重要影响。2006年IT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为0.026吨标准煤/万元,不到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的1/3,如剔除IT行业,全市其他行业的平均单位产值能耗达到0.167吨标准煤/万元,是现在的1.8倍。IT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不仅低而且还在稳步下降,2006年在较低的基础上,单位产值能耗的降幅达21.6%,影响全市能耗下降4.96个百分点,从而奠定了昆山单位GDP能耗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3.社会贡献效应。工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单个市场主体来说,就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政府的角度来观察,则希望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越好,既要向政府交纳越来越多的税收,又要为百姓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越来越高的收入,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以2006年数据为例,IT产业不仅贡献了52.6%的产值,同时也贡献28.2%的利税,解决了39.3%的就业岗位(工业)。而由此衍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更是贡献巨大。

 

4.行业带动效应。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投入和消耗大量其他行业的产品。投入和消耗的多少,反映了这个工业行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那些带动辐射作用强的工业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就增大。参照江苏省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测定,根据相关数据测算,2006年IT产业的带动值在所有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对昆山的经济带动作用则越加明显。

 

四、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聚集度不断提高,对工业增长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选取现价工业总产值、资产、利税三项工业经济指标对1998-2006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数学模型,从定量角度考虑主导产业与工业经济的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9年间IT产业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功效与贡献程度。

 

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IT产业与规上工业三项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3、0.998、0.9857,均接近于1,相关系数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即相互作用明显。

 

从现价工业总产值、资产、利税三个角度以主导产业数据为自变量X,全市数据为因变量Y,建立一元线形回归模型加以拟合。根据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B的经济含义及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1998年至2006年的九年间,IT产业发展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十分显著:现价工业总产值、资产、利税每增加1亿元分别拉动全市工业三项指标增加1.76亿元、2.15亿元、2.99亿元;对全市规上工业三项指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56.9%、46.5%、33.4%,成为推动工业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行业地位举足轻重。

 

五、当前问题所在

 

1.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目前IT产业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生产的主要产品其核心技术或关键部件大多依赖于从国外进口,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与开发成果,如昆山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2006年IT产业研发费为25.0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71%,全年生产笔记本电脑2502.38万台,但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低。

 

2.产业垂直整合力度不够。虽然昆山主导产业整个产业链比较完整,但企业之间上下游垂直整合力度不够。本地产业链下端的产品并没有为本地产业链上端吸收,以笔记本电脑为例,昆山11家生产企业,其原材料绝大多数从国外进口,极少数从本地关联产业的企业中采购。全市庞大的进出口数量中,IT产业占绝对比重。2006年的数据显示, IT产业90.6%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3.产业总体盈利水平不高。IT产业在规模迅速扩大、不断聚集的同时盈利水平却未能同步提高,2006年销售收入利税率为3.0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2.86%,总资产贡献率为7.13%,分别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63、1.99、2.0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昆山的IT产业是以外资企业加工装配为主,在昆企业只是赚取较低的加工费,因此经济效益不高。

 

4.产业配套和服务有待完善。IT产业高度集聚必然呼唤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业的集约化、协同化,通过现代物流系统支撑制造业的循环构架,帮助制造业增强作业连续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可变成本,进而促进规模化生产。目前,昆山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当部分物流是由上海、苏州等周边地区的企业完成,不仅使当地相关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能真正反映三次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结构,也阻碍了IT产业进一步实现跨越发展。

 

六、产业集群升级的现实路径

 

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开放优势、领先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集聚优势,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路径。

 

1.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政策环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

 

2.加快构筑人才聚集平台。当前昆山人才化水平仍偏低,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比例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依然偏低,在高端领域人才依然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昆山IT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尽快培养、造就、引进一批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优秀人才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加快产业集群高端发展。主要途径是做强做大做优,并加长加粗产业链,发展后道延伸加工和高端产品,推进向先进制造业迈进。要从简单加工向研发与精加工、深加工延伸,提高知识、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的比重,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自主品牌等方面取得突破。

 

4.加快引进发展总部经济。新加坡目前已有6000多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这也是新加坡经济转型的主要原因;今日的昆山已经完全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客观条件,应当依托已落户企业,着重吸引各类企业的研发机构、企业总部、营销中心等核心机构进驻,推进产业升级生根,实现由“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发展集约型、先导型、创新型的总部经济。

 

5.借鉴韩国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提升学韩国,就是要重点学习韩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开发、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努力提升昆山的产业竞争力;目前韩国IT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电视机液晶屏占全球市场的50%以上。他们在产业聚集、核心技术的引进开发、全球营销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昆山借鉴。他们的产业模式可以概括为:大企业集团主导、出口导向、政府积极介入。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