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高新区给未来一个支点
发布日期:2009-07-02

题记

  今天从昨天的树林走过,经历了近20年的穿行,视线豁然开朗——在大庆东城区的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开阔地界上,一座高科技现代化新城区在荒原上崛起。它坐落在油田的外围,但是它正在成为大庆地方经济新的发展极,承接起大庆可持续发展的重担——
  它说,力争两年实现增加值倍增目标!
  它说,力争两年再造一个大庆“特区”!
  舍我其谁的气魄,让我们再次触摸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大庆之魂。“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迈赫然映照在大庆新一轮的建设征程上。
  大庆高新区,这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带着强烈的发展意识,从上世纪90年代破壳而出,孕育成长,昂然生歌,用17年的厚积薄发,升腾出跨越地缘限制,超越资源局限的盎然气象,给大庆的明天一个伟大的助推——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以辟建高新区为标志,大庆市开始了在发展接续产业上的探索,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一些产业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显示出了巨大的成长力。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遵照江泽民同志1990年视察大庆时提出的“未雨绸缪,考虑长远的发展问题”指示精神,而兴建发展起来的。大庆高新区于1992年动工辟建,同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依托石油石化资源优势而创办的高新区。1995年以后,根据大庆产业发展的实际,分别辟建了“宏伟”、“兴化”和“林源”三个园区,经过发展建设,目前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建设发展格局。
  大庆高新区辟建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今后几年,大庆高新区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扩大经济总量,提高运行质量,着力打造大庆东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和大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力推进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日上”的蒸蒸日上
  来到大庆高新区,是六月的一天。接待我们的是高新区委宣传部的刘元波。记者打算让他介绍几个不错的企业。刘元波说,“说实在的我们这儿的企业都不错,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像日月星、华科、汉维,这些耳熟能详的明星企业,咱就别再去了,你们就随便挑,高新区的企业无论大小,都有看头儿。”刘元波这话透着自信,更透着自豪,就像是看自家的孩子,咋看咋好。于是记者就指着高新区长长的企业名录说“今天天儿不错,太阳高照,那就去‘日上’吧。”
  “日上”的全称是大庆市日上仪器制造有限公司。走到公司,发现他们正搬家呢。日上的总经理段景峰介绍说,“这可是新厂房,7000多平方米呢。”日上原先的厂房也在高新区里,2006年进入的,是个的三层楼。这几年企业发展得快,在高新区的协助下找到现在的这个厂房。由于设备还没有全部搬完,新厂房显得有点空。记者问“这的厂房,是不是有点大?”段景峰笑着说“公司也有人这么问我,说咱要个四五千平方米的估计就够用了,干啥整这么大扯。我就说了,不久你就会嫌小的。对于企业的明天,这点儿自信咱还是有的。”其实在对企业发展态势的良好预期背后,是大庆本土企业家扎扎实实、步步为营、敢想敢干、大干实干的奋斗史,高新区的成长史也见证了整个大庆在寻求资源型城市突围过程中的锲而不舍。
  创业的不弃不舍
  段景峰就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大庆人,他和他的日上,只是大庆经济发展浪潮的一朵小浪花,却在搏击的过程中,真实折射了大庆接续产业的成长路径。个中甘苦,每个大庆人自己都说得云淡风清,但是任谁都会知道,没有深入大庆人骨髓的那股劲儿,就没有一个个创业传奇,更没有大庆今天的发展速度。
  段景峰原来是大庆一家国有石化企业的工程师。由于企业运营出现了一些问题,1997年他下海了。说下海是“抬举”他了,没钱没房,只是带着自己在那一年设计完成的第一个专利产品,一台分析测定仪,四处推销。晃荡一年,根本没人敢买。很多企业非常认可他的产品,可是和个人做生意,人家还是打怵。于是1998年他东拼西凑借了30万元的注册资金,和朋友成立了日上科技有限公司。运作了两年,毕竟规模小,生意并不理想。2000年,他偶然间得知高新区对自主创业有优惠,他想搬家了。他拿着他的产品来到了高新区,区里对他的自主产品很感兴趣,于是进到了高新区的企业孵化器——大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现在说起来老段还是很激动,“当时我准备在高新区重起炉灶,可是钱还是个大问题。由于我的产品是给石化、电力、化工企业使用的测定仪器,是自主开发的科技产品,高新区的有关领导考察后,觉得这是好项目,无偿提供了40万元的资金支持,还帮忙租用了一个的场地,日上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就这样在高新区落户了。”
  找到了合适的土壤,段景峰开始甩开膀子干了,一方面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一方面招兵买马扩大生产。“没进高新区的时候,虽然也成立公司了,其实就俩人,做产品、做市场基本是我一个人转,就是个手工作坊。”段景峰说,虽然起步艰难,但那时他从来没放弃过对产品的研发。“现在看要不是当时坚持住了,沉心静气设计了几个好产品,也不会被当金蛋送到孵化器呀。”2005
年,日上从孵化器毕业了,这时段景峰已经拥有员工20多人,产值达到了500万。市场铺开了,销售队伍也做大了,但老段发现生产能力还是有限,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这时,又下了及时雨。2006~2007年,高新区和市经委给日上提供了100多万元的扶持资金,高新区还在厂房租用上提供优惠,每次搬到新厂房都免几年的租金。2008年,日上的销售产值达2000万元,员工80人,产品近20个品种。段景峰高兴地说:“今年还有好几个技术含量特别高,在世界上都领先的品种要投放市场,让老外也领教一下大庆人的科技实力!”
  成长的欣喜回味
  除了企业实力的日益增强让段景峰喜上眉梢,还有两件事让他骄傲不已。“第一个骄傲的事有点远”老段有些不好意思说。“虽然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是要是没有当年的那股子猛劲儿,我的公司可能不会这么快得到认可”。老段指的是他的第一个专利产品。当时他研发的这个分析测定仪,测定标准和国家标准有些出入。很多人都认为他的机器测得不准,可段景峰坚持认为,他的标准是科学精确的。于是他一次次地找专家测试,终于在2003年把他的测定标准写入国家标准,新标准比原来的国家标准提高了整整10倍。段景峰说,正因为坚持科学、坚持追问,他才能取得标准上的认可,才有了作一流产品、一流企业的资格。
  老段说,另一个骄傲的事就是去年年底,公司经批准,成立了党支部。这对才成立不到10年,规模并不太大的民营企业来说,可是巨大的荣誉。“民营企业也要经常过组织生活,这对企业成长和文化建设特别有帮助。学习大庆精神,不忘铁人情怀,这可是个好途径呀!”
  在高新区内,像日上这样的“小荷”还很多。任何一家不起眼的企业或许就是所处行业中的技术领跑者,不容小觑。他们在这里实现产业集聚和升级,丰满羽毛,振翅翱翔。高新区把近20年的创业热情与发展理念融入到大庆的城市建设中,成为大庆的活力部分,发展高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高效能管理”,坚持“思想最解放,政策最优惠,机制最灵活,发展最迅速”,为大庆可持续发展助力,也为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注入了精彩内涵。
  其实,不论是单看高新区这一个点,还是综观整个大庆发展的全景,不靠山吃山,不躺在石油上睡觉,自主创新的勇气和霸气已经成就了大庆接续产业的发展强音。(记者 滕嘉娣 于忠斌 王忠宝)

(责任编辑:肖鑫)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