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区高举创新火炬 领跑东北振兴
发布日期:2009-11-16

  前不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这一东北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旨在振兴东北,使东北地区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

  在当今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将东北圈定为中国新的增长极,从此,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地处东北地理几何中心位置的长春高新区,占天时地利人和,勇担发展重任,高举创新火炬,开始领跑东北振兴。

      品牌高新

  长春高新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收获喜人:从世界首台“点阵模块全彩色LED超高均匀度显示屏”、国内第一台“激光彩色电视”和国内第一台全固态绿激光器和蓝激光器,以及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到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艾滋病疫苗”、第一块“交互式多功能无线定位电子白板”、第一条“导电聚苯胺(俗称导电塑料)生产线”和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特种工程塑料——聚醚醚酮”等等,一大批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科技创新成果和项目相继问世或实现了产业化。

  从一定意义来说,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是城市的形象。这里众多的品牌企业形象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拥有中国第一个中高端自主品牌轿车红旗、奔腾的生产企业——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制动器专业研发生产厂家——吉林汽车制动器厂,拥有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品种最全的细胞因子生产基地——中国生物集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亚洲最大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生产企业——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艾滋病疫苗研发企业——长春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国内最大的尿液分析产品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长春迪瑞实业有限公司,拥有中国最具实力的光电编码器、光电仪器及成套机电设备专业制造商——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数字证书研发企业——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全球唯一完全拥有光机电算等全部知识产权的指纹产品生产基地——长春鸿达高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中低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研发生产厂家——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拥有中国热缩材料研发生产的发源地、中科院和国内热缩材料行业首家上市公司——长春中科英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拥有中国目前唯一从事油田连续柔性管道领域研发和生产的企业——长春高祥特种管道有限公司,等等。长春高新打造出众多品牌企业,品牌成就了美丽的长春,长春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经过18年的建设,长春高新区取得了巨大成就,多项主要指标居全国57家国家级高新区前列,已经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生物与医药、光电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支撑体系和良好的产业基础。18年来,长春高新区已经建立了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开发区。长春高新区曾先后三次被科技部评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第三个“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也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长春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区内聚集了长春高新、中科英华等7家上市公司,落户了美国通用、德国汉高、上海宝钢等18家世界500强企业,培育了长生生物、长春鸿达、禹衡光学等众多知名企业和斯达舒、鸿达、正元等32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据最新出版的《中国开发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长春高新区进入“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十强开发区”行列,并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强高新区”。

  为加快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家核心战略,实现区域大发展、快发展,长春高新区制定了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总规划面积210平方公里,其中,南区55平方公里,北区(长东北核心区)155平方公里(含规划控制面积60平方公里);到2020年,分为重塑基础、快速发展和优化提升三个阶段实施;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即重点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提升生物与医药、光电子产业,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培育精优食品加工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构筑南区和北区(长东北核心区)“两大板块”;重点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生物疫苗、半导体照明和光电显示、动漫、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五个产业基地。全力打造长春市产业升级主导区、吉林省高新高端产业集聚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北亚高新技术合作区,最终把长春高新区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

  数字高新

  这里,汇聚了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东北地理所、中国生物集团长春生物制品所等科研院所3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个。近三年,全区累计申请专利1726项,其中发明专利832项;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83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79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86项、国家新产品计划项目62项、国家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3项,各类科技计划立项数占全市的50%以上;拥有科技项目2310项,其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392项,实现产业化的870项。全区现有产学研联合体、合作基地100余个,建有国家级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以及中俄科技园等11个国家级园区和基地。

  长春中俄科技园

  古人有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长春高新区人深谙其中的道理。今年8月18日,长春中俄科技园建设工程(一期)正式落成揭牌,它成为长春开展对俄科技合作最有效的平台,也标志着长春开展对俄科技合作迈出跨越性的一步。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吉林省副省长陈晓光共同为中俄科技园揭牌。

  长春中俄科技园一期工程位于长春高新区,是由吉林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州政府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共同建设,以相关研究所、相关大学为技术依托,将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紧密结合的国际化特色园区,占地面积,建有综合孵化大厦和两栋标准厂房,以及“中俄菌类联合实验室”“中俄稀土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中俄清洁能源与相关技术联合实验室”等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两个国外技术转移中心,已有12户企业入驻园区,实施了23项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合作项目,获得各类专项资金支持近3亿元。

  长春中俄科技园通过组建不同领域的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来实现两国科学家的技术合作,接纳集成俄罗斯等外方的技术成果和项目,并不断创新、提炼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目前,长春中俄科技园除了已先后组建的中俄菌类联合实验室和中俄稀土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外,又正在筹建激光技术加工中心,规划组建的中俄空间光学联合实验室、中俄边境湿地联合研究中心等也在积极磨合中。

  至今,长春中俄科技园与俄罗斯、独联体合作的项目有20多项。如生物降解高分子纳米硅胶药物缓释微包囊、稀土高分子隐身材料、大豆与玉米等农作物的抗病和种子品质、压电薄膜、光纤模块、激光掩膜技术、冠脉支架、高速公路用轮胎橡胶、高性能稀土合金材料、稀土塑料着色剂、全固态半导体大功率激光器、激光治疗机、生物可降解“骨钉”、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项目将在近期完成孵化。一批项目如中白科技合作信息平台、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内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用磁场电解质方法处理金属产品及电子产品零部件、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传统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平台、活性多肽和蛋白药物高分子缓释制剂的研究、大气物质和其他混合物在中俄部分地域的跨国界迁移的研究、湿地候鸟在中俄边境迁移对禽流感传播的风险评估已列入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一期入园的企业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其“高清晰度高均匀度全彩色LED大屏幕平板显示器”产品年销售收入已突破亿元;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医用聚乳酸可降解生物材料及系列医用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吉林科英激光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长春新产业光电有限公司”等主要企业年实现产值1.6亿多元。

  长春中俄科技园总经理李长华说:“科技园的生机源于它体制上的灵活性。从中俄科技园领导小组的成员结构来看,它像是一个联席会议,像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它可以通过开办展示会、推介会、洽谈会等形式,为企业牵线搭桥,开展嫁接服务。从运行方式上,打一个比方说,中俄科技园第一像企业,第二像政府,最后才像研究所。中俄科技园利用它的多重身份和掌握的大量的信息,以及掌握的多重资源把政产学研等各种创新要素搅拌在一起,为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立项、政策、信息、窗口、技术合作等服务。”

  随着一期工程的落成,占地面积5.的二期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预计年底前竣工。

  东北振兴靠什么?

  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吉林省考察。26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中科院最大的科研单位——长春光机所,实地考察了该所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工作。在参观长春光机所的创新成果展和自主研制的重大科研装备后,总理充满深情地说:“我是点名来光机所的。光机所的老前辈先生和我是忘年交。”总理对科研人员说,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们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运用科技的力量来应对这场危机,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消除这场危机造成的影响,更是要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这就需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总理指出,应对这场危机实际上是世界各国的一场竞赛,归根结底是拼经济实力,但最终还是靠人,靠人的智慧、才能、创造和发明,我们科学家肩上的担子很重。他说,现在国际市场是萎缩了,但毕竟还是要发展。该萎缩的东西是平庸的产品,该发展的东西肯定是高端的产品。这场危机会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也会诞生一批新型的产能。一场科技革命到来了,希望我们的科学家勇敢面对,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为应对这场危机做出贡献。

  20天后的,作为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的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东北振兴若干意见》。这份东北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条分缕析,9大方面共28条意见,从中不难看出“依靠科技振兴东北”是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函。

  首先,第一大方面“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就强调:要做优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具体到“要充分发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通化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第二大方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中进一步明确: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要点详备而具体:“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优势,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在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产业优势,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引进一批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创业、研发领军人物及团队。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努力将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继续组织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重点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仅举一、二个方面,可见一斑。

  在国务院通过《东北振兴若干意见》的第8天,吉林省长春市迅速行动起来,在召开的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按照国家东北振兴战略的部署,长春高新区把自己定位在“打造长春市产业升级主导区、吉林省高新高端产业集聚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北亚高新技术合作区,把长春高新区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这一新的起点上。

  科技是长春的一张名片

  吉林省、长春市的决策者们经常说:“科技是吉林省和长春市的一张名片,是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大潜力优势”。的确,作为中国科技文化名城的长春市,科研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在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信息、精密仪器、汽车和轨道客车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雄踞国内领先地位。著名的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享誉中外的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名牌高校都坐落在城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全市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近3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万人。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和大学生比重均居全国第6位。全市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99个,隶属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125个,企业办的科研机构161个。全市拥有27所高等院校和19个国家重点科研开放实验室。可谓人才荟萃,济济一堂。

  这里,科技人才善于钻研,善于创新,敢为天下先。这里,创新出多项中国科技的第一:中国的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批分离稀土元素、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显微镜、第一台光学仪器、第一台光电编码器、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经纬仪、第一台高分辨核磁波谱仪、第一台全固态绿激光器和蓝激光器、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第一台“激光彩色电视”、世界首台“点阵模块全彩色LED超高均匀度显示屏”、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艾滋病疫苗”、第一辆国产(东风牌)汽车和红旗轿车、第一代铁路客车和地铁轨道客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长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的优势也值得称道,既是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有“中国·长春光谷”之称)和国家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又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并且已经形成了以现代生物制药及中药开发、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汽车和轨道客车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共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说,科技是长春的特色和优势,也是长春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春要想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科技的优势应该特别利用好;一定要更多地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让研究出的好成果能在长春这块土地上实现转化。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话用来形容吉林省、长春市再合适不过了。长春的“仙”和“龙”就是“科技”。科技的作用发挥好了,吉林省、长春市定会充满“名气”和“灵气”。

  变“潜力”为“第一生产力”

  今年2月6日,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全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大会上强调:“吉林正处在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是必然选择。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加快吉林振兴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把我省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

  让吉林省长春市的科技潜力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这是一方执政者的希望更是全省全市人民的期盼。

  ,作为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的子项目——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工仪式在长春高新区北区(长东北核心区)举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宣明在开工仪式上说,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长春高新区逆风而扬,启动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打造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展示了官产学研优势资源有效对接的丰硕成果,也为光机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

  此前一个月的是一个令长春高新区人激动而兴奋的日子——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在高新区北区(长东北核心区)隆重奠基。从此,长春高新区吹响了“创新集结”号,这片热土将成为集约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把长春的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辐射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科技是长春的优势,仅在高新区内即汇聚了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东北地理所、中国生物集团长春生物制品所等科研院所3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个。那么,如何才能将科技之水纳入高新区这片集聚资源的海洋?如何才能将长春的科技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

  今年年初,长春高新区的决策者们与“一院四所四校”签署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这一举措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东北地理所、中国生物集团长春生物制品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这些原本分散的“潜力”,凝结成一股强大的科技创新能量,形成了一个极具吸力的科技创新磁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长春高新区巧妙地将长春科技实力之核——“一院四所四校”引入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的“海洋”,来共同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堪称神妙之举。

  说起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那是长春高新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创新中心的规划面积为12.5平方公里,设有光电子、新材料、生物与医药、新能源和生态农业五大专业技术平台,以及行政办公、科技企业孵化、知识产权、人才、金融、信息和国际合作七大公共服务平台;将以“官产学研资介”的创新合作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产业化机制,构筑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支撑体系。

  应该说,为激活科技创新之源而搭建起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做法体现了长春高新区建设者们的又一真知灼见。长春高新区一位工作人员形象而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搭建起的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生态农业)五大专业技术平台,就是为激活大院大所大学的科技成果,激励科技人员走向经济主战场进行创新创业,也就是集聚与整合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一个公共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能撑起一个产业,这是长春高新区成功的实践。

  近几年,长春高新区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区内重点研发型企业和大学、院所为依托,相继建立了现代中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现代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软件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人类智能识别技术软件平台、金属材料平台、高分子技术平台等10个公共专业技术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促进了创新集群产业的形成。其中,由长春高新区投资200万元,依托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而组建的现代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通过以多种形式服务企业,推动了区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成为国家长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重要科技支撑平台。目前,现代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经常有1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同时在做相关研究和试验。

  谈及现代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平台负责人博士很有见地,他认为,公共技术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研界和产业界的思想背景不同,观念不一致。科研人员的目标是尽可能在源头上创新,形成标志性成果,这样的创新从研究成果形成到产业化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企业界对学研界成果的要求则是“春种秋收型”,很少有人能等待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企业往往认为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不成熟,转让成果是“卖青苗”。而学研界要把一个成果做到完全成熟,又缺少足够的资金,因此形成了科技与经济难以接轨的局面。而公共技术平台的建立则改变了这一局面。他说,公共技术平台走在大学与企业之间,一方面把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变为应用成果,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的消化、工程化和集成化,并能实现企业专用人才的培训;另一方面,公共技术平台的建立恰好解决了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还可以成为企业的中试中心、公共实验中心,既能帮助企业申请项目、开发新药,又能提供材料撰写方面的指导,还能提供科研技术方面的帮助,解决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公共服务问题。

  长春高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倾力打造的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四大功能:一是集聚和整合创新要素功能,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承接省内外乃至国际的人才、技术、资本和项目,达到聚集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成果集聚创新资金、集聚创新项目的目的;二是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功能,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测试中心、产品中试基地、产权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促进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扩散;三是科技企业孵化功能,通过建设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孵化一批高成长性企业,促进科技企业集群发展;四是现代信息化服务功能,通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为科研单位、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各类用户提供高速接入、场地出租、服务器托管及租赁等初级服务,提供用户资源安全、数据存储备份、统计分析等增值服务,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完备的服务。

  就在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奠基之际,其子项目——中国科学院光电子产业园区(二期)也同时启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宣明介绍,“中科院光电子产业园区(二期)”建成后,年经济总量将达到20亿元,形成LED发光和显示、微电子装备制造、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等五大产业链,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光电产业规模最大、研发实力最强和产业最为集中的创新园区,将引领和带动吉林省光电子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不妨打个比方,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如同一棵盘旋着一批“金凤凰”的“梧桐树”。它枝繁,叶茂,已开始舒展着自己的虬干,争取一缕又一缕阳光。不需要更多的话语,因为,对创新充满热情的人们不缺少智慧;而智慧,是可以互相吸引的。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长春高新区人历经十八年蓄势,将使这片热土集聚并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东北振兴的创新之源,为振兴东北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