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打开东北亚通道 | |
|
|
中国政府在珲春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以下简称“珲春边境合作区”)批建了中国珲春俄罗斯工业园、中国珲春日本工业园、中国珲春韩国工业园、中国珲春香港工业园,旨在加强与中俄次区域合作、中俄朝次区域合作和中俄蒙次区域合作,进而推动中蒙欧亚大陆桥建设的步伐,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发展。 最近,在长春举行的第四届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为珲春描绘了这样的蓝图。 珲春市是一个新兴的边境开放城市。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同时批准设立珲春边境合作区。 2000年和2001年,国务院又先后在珲春边境合作区内批建了珲春出口加工区和中俄互市贸易区,使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成为目前中国惟一的集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和互市贸易区三区于一体的区域。 珲春市委常委、合作区管委会主任王金玉介绍,经过16年来的发展,珲春边境合作区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珲春市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三区合一”优势 一系列的数据,让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格外引人注意。 据合作区管委会主任统计,2008年上半年,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同比增长110%;完成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7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同比增长58.8%;完成工业总产值18.49亿元,同比增长110.9%;完成工业增加值7.22亿元,同比增长106.5%。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运行增势强劲,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截至6月末,全区新开工项目21个,续建项目15个,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口径到位资金占全市比重的79.3%。 “项目投资额度大,支撑带动作用强;项目科技含量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国际合作思维,园区建设开辟新模式,成为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项目建设的亮点。”王金玉说。 显然,三区合一所带来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正在被东北亚各国的投资者们深度挖掘。珲春市长姜虎权告诉记者,这些外商看中的是珲春独特的区位优势。 姜虎权介绍,珲春地处吉林省东部,北望俄罗斯,南邻朝鲜。珲春有3个公路口岸和1个铁路口岸与俄、朝相连,中、俄、朝、韩、日五国水路相通,是中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最近通道,也是中国从水路到俄罗斯、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近点。 基于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已将珲春列为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核心区域。以珲春为中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俄、朝两国的10个港口,利用俄、朝港口能够把珲春与内地及东北亚各国紧密联系起来。 “密集的口岸群、独特的区位,彰显出珲春进行国际合作开发的优越条件。”姜虎权表示。 整合东北亚优势 在16年来的发展中,珲春边境合作区一直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北亚地区进行了力度甚大的招商引资。 “我们在投资国别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合作区一位工作人员说,“环球钢构是珲春市中英合作的第一家企业,开辟了中英合作乃至中欧合作的先河;锌粉加工项目填补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到我市投资的空白。” 而合作区更看中的是新开辟的珲春俄罗斯工业园、日本工业园、韩国工业园、香港工业园这四个工业园。 “中国珲春俄罗斯工业园区的开辟,使俄罗斯在中国有了招商引资载体。”这位工作人员举例。 “珲春俄罗斯国家工业园区为入区企业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王金玉说,珲春周边国家具有极强的经济互补性。俄罗斯林木、能源、矿产等资源丰饶,在重工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已经成为全世界轻工产品主要制造地之一;日本、韩国资金力量雄厚,科技和管理相对领先。 珲春俄罗斯工业园区,由中俄双方共同建设经营,并由双方组成俄罗斯工业园区管理公司,联合进行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一种全新模式,也是珲春探索开放开发、扩大整个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尝试。 珲春俄罗斯工业园区近期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位于珲春出口加工区,目前,园区内已设立了中俄合资经营的木材和钢构架两家企业。而其规划目标则是:“十一五”期末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十二五”期末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 而对于其它的工业园区,合作区也在加紧布局。此前,珲春市就专门在日本东京举行了中国珲春日本工业园说明会。 姜虎权表示,这些工业园区,就是充分利用珲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引进先进技术、资金、企业,构建多国参与开发合作的平台。 有专家指出,在东北建立一个经贸合作窗口和经济增长极,能有效整合周边国家交通、资源、技术等各种优势,加速东北和吉林省对外开放步伐,为振兴东北打开一条便捷通道和多国合作的新途径,为西北、西南、东南等区域开放开发提供经验。 凯捷观点 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等成本提高等等因素,出口企业的生存危机成为国内经济的持续关注热点。在市场普遍以悲观论调评价国际贸易企业发展空间的时候,边境经济合作区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作为中国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前沿区,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2008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增幅分别达39.3%、67.3%和37.8%,提前3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 满洲里经济合作区2008年生产总值实现28亿元,同比增长195.4%。同样,位于广西西南边陲,西南两面与越南谅山省交界的凭祥市近年也将对东盟的边境贸易作为拉动全市经济的引擎,2007年对外贸易成交额增长58.82%,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增长84%。 在出口企业普遍面临空前巨大的生存压力的同时,边境贸易与经济合作却如火如荼的发展,这与我国近年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宏观政策导向是分不开的。我国与欧美之间的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人民币汇率问题,反倾销诉讼等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打击越来越突出,无论从政治还是从经济角度,中国都面临着必须转变贸易模式、调整国际市场和贸易方式的转变。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北亚、东盟联合形成巨大区域合作圈的趋势和美好前景越来越凸现。而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本身拥有的比WTO更为优惠的贸易条件、更加开放的区域投资和资金流通等优势,也有力刺激了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的产业升级。 边境经济合作区在拉动边疆省市经济,尤其拉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而边境经济合作区借鉴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验,通过集中基础设施和优势投资环境打造,快速成为边境城市的经济亮点;通过加强与毗邻国家贸易往来、合作投资、技术交流,有力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双边睦邻友好关系。而这种合作模式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边境经济开发区在新的腾飞时期,则需要把握机会,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合作开发区,深入开发区域国际合作模式与经济开放的程度,长期巩固经济龙头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