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泾进入"国家队"20年令人刮目 | |
|
|
12个高科技企业项目今天集体集体签约落户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把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暨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周年庆典活动推向高潮。 这12家企业项目包括:标致雪铁龙、亚什兰、罗克韦尔自动化、凯德置地、斯沃琪、里卡多工程咨询6家知名跨国企业和国家核电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腾讯科技、麦杰科技、杰同信息6家国有大企业集团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漕河泾开发区内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和创新型企业,主要涉及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网络科技、汽车研发配件、电子信息及咨询等行业。 1988年6月,漕河泾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由上海最早的微电子工业区扩建为漕河泾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20年来,漕河泾开发区累计利用外资总投资额50亿美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188亿元,工业产值5414亿元,出口436亿美元,利润283亿元,税收180亿元,市财政投入产出比为1:16。开发区建成区域每平方公里产值已超过150亿元,成为全国单位土地产出最高、拉动力最强、示范效应最明显的区域之一。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已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三种功能于一体,拥有信息、新材料、航天航空、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集群,并正培育形成汽车零部件研发、环保新能源、移动通讯三大新的产业亮点。区内汇聚了1200多家中外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等各类机构,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漕河泾开发区实现销售收入1405亿元,工业总产值101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GDP)417亿元,利税总和84亿元,进出口总额150亿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漕河泾开发区已形成了独到的优势: 利用外资重质重量,“头脑型”加快集聚 漕河泾开发区二十年来利用外资重数量但更重质量,同时着力提高跨国企业的根植性,不断推动企业拓展其产业链,成为外资集聚的“向心源”。截至2008年6月底,漕河泾开发区累计吸引了5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安营扎寨,世界500强企业70余家,外商投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近年来,3M,泰科,飞利浦等早年进区的一批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区内寻求新发展,由最初进区设立高科技生产型企业,逐步到生产与研发并举,如今又开始新设独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地区总部等头脑型项目,产业升级进程不断加快,有利带动了开发区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2007年,开发区新引进中外企业174家,新增合同外资3.12亿美元,同比增长36.8%,其中90%以上为研发、总部、商贸类高附加值企业。 借力资本运作,“孵化”自主创新结硕果 漕河泾始终坚持引进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增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区内共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6家,约占全市高新区的三分之一。从利用农民动迁房辟建“科技创业村”起家,开发区迄今已建立各类孵化器6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个,孵化面积13.7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通过20年的不懈探索,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了从孵化基地到产业化基地的接力式孵化体系,并通过整合区内外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设备共享平台,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加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缓解科技企业初创期的“融资难”问题,开发区努力帮助企业获得贷款和贷款担保、寻找风险投资、并购重组、资本上市。截至2007年,共协助企业引进各类风险投资80亿元。此外,进区多年的携程网、科华生物、橡果国际、晨讯科技、征途网络、海得控制等企业发展快速,相继在海内外上市,掀起了科技企业资本上市的热潮。 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内资科技企业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开发区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截至2007年底,开发区企业累计申请专利2961项,其中发明专利数约占41%。2007年当年专利申请554,其中发明专利285件;66个科技成果获国家级或市级奖励。 注重节能减排,打造循环经济 漕河泾开发区于2002年即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获评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4年起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建设。如今,开发区部分路段照明已开始利用太阳能试点,新建楼宇更新使用节能灯具,在新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区更是投资2亿多元,兴建采用水蓄冷技术的地下公共能源中心。据悉,建成后可节约能耗约20%。此外,开发区坚持推动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双赢,推动区内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并对区内个别污染较大的企业进行“腾笼换鸟”二次开发,最近正与上广电合作,拟对区内能耗大户——新芝公司地块进行重新规划改造,用于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在开发区的引领下,区内环保控制重点企业已有60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2006年,漕河泾开发区作为上海唯一试点单位参加了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值达95。不言而喻,开发区正朝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实力派园区迈进,迎来了创业史上的第三轮发展建设时期。 构建人才高地,汇聚各界精英 开发区着力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以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07年,开发区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从业人员9.2万人,占开发区总就业人数的75%;研发人员3.4万人,占开发区总就业人数的28%。从人才层次看,开发区现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近5万人,约占40%,其中博士505名,硕士6109名,留学归国人员525名,外籍人士605名,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结构状况既是决定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也是要素集聚的重要内容。漕河泾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具备良好的产业及人力资源基础,但开发区多年来始终坚持依托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注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挖掘周边大学和研究所集聚、生活区密布的人力资源优势,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高地。近年来,随着开发区产业结构迈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并举,开发区更是想方设法为区内企业招聘高技术、高素质人才提供便利,如最近促成成立了开发区企业协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上海经营者服务有限公司漕河泾开发区人事服务中心等服务资源,并正酝酿与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联手,筹建产业职业教育联盟,借以不断推进区内人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结构优化协调、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