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苏州工业园 史无前例的合作 | |
|
|
14年前的苏州洼地农田,因为一群想干事的人大胆创新,14年后变成了今天著名的苏州工业园,2007年产值达到389亿美元。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它是我国唯一以借鉴外国经济与公共行政管理经验为特色的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 史无前例的合作 2008年5月9日,下午。潘云官、吴金水、潘建钢分别离开了他们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家,参加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14周年的大型歌会。 潘云官、吴金水、潘建钢,他们和参加歌会的数万人共享着一个身份——苏州工业园区人。而在3人各自的人生轨迹中,至少有两个交集:亲历改革开放30年和见证工业园区14年来的飞速发展。 李光耀拍板选址苏州 1993年,潘云官已经在江苏省政府对外开放办公室工作了整整7年,43岁的他接到了一个“改变今后人生”的任务:起草中新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项目建议书。 潘云官对于这一事件经过的了解和认知,随着项目建议书的逐渐成形而越发完整和深入,并从此根植于记忆深处。15年后,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讲述流畅而严谨。 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最早要追溯到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巡讲话。在南巡之后,中国到新加坡学习的团组很多,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在中国找一块地方建一个类似于新加坡裕廊镇那样的工业区,在那里体现新加坡的经验。 1992年11月,当时的苏州市市长章新胜出访新加坡,双方签了一个非正式的合作意向书。1993年7月,李光耀亲自率团到中国考察,回国后拍板决定将与中国合作建园的地址选在苏州。 此后,李光耀多次征询中共中央高层领导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即双方通过友好合作,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的高水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李光耀的想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赏和支持。中新双方高层谈好之后,就要求江苏省将项目报中央审批。 1993年11月,潘云官等人夜以继日地写出了关于中新合作建园的可行性建议书。次年1月21日,潘云官等人跟随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北京参加了国务院三位副总理、一位国务委员和22位部长对该项目的会审。“会审很顺利,除了一些细节,几乎是一下子就通过了”。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复下达。2月26日,中新两国在北京签署政府协议和商务总协议,合作正式展开。 就在潘云官加班加点写项目建议书时,20岁的潘建钢,是总政某部的普通机要员,即将复员的他正为将来感到迷茫;吴金水刚满45岁,已经在苏州吴县浦田村做了3年支书,他每天想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农活,就是指导村里农业生产,搞好村民服务。尽管已从报纸上获悉中新将在苏州合作建工业园,但对两人来说,也仅仅是因为家乡的新闻而多看两眼而已。 1994年初,潘建钢刚刚复员便赶上了苏州工业园区招一名机要员,他凭借一手每分钟300字的速录绝活成为园区对外招聘的第一人。而很快,吴金水也听闻了浦田村已被纳入工业园区的整体规划版图,改制转型在即。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苏州工业园区其实就是一片农田村舍,潘云官起草建议书是在烧着蜂窝煤的苏州市政府老干部活动室;潘建钢工作的园区办公室则位于金鸡湖畔的一座老旧小楼,周围尽是荒芜;吴金水则仍时常挑着自家田里产出的蔬菜瓜果,走过泥泞的乡间小道,到城区叫卖。 95厘米,抬高的不仅仅是地基 1999年,潘云官已经调任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近一年。 当年夏天,苏州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园区周边有大量乡镇被淹,但园区没有一处工厂和居民区遭到破坏。“这是一个在园区脍炙人口的故事。”潘云官告诉记者,根据规划,园区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有大量的高品质工业区,还有重要的商业区、居住区等。由于园区地势低洼,新加坡方面坚持要求在动工时首先将地基整体抬高95厘米,认为只有这样方可保证园区在数十年内不会有水灾之虞。为此,首期开发的8平方公里,仅地基填高一项便用土800万立方米。“这一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举动在几年之后便发挥了效用。” 在潘云官看来,与一般开发区不同,苏州工业园区彻底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其规划的高水准集中体现在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的独到布局上。园区从新加坡借鉴了国际通行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原则、方法,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不能随意改动规划,避免了像许多城市那样“建了拆,拆了建”的折腾。 同年,已经获得了编号“工业园区001”户籍的潘建钢,在园区管委会机要秘书的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 亲历并目睹园区行政工作流程的他深切感受到园区职能部门的高效、快捷。“那一年的园区管委会常设职能机构仅7个,比常规编制规模减少了2/3的人员,不仅对内接口苏州市80多个党政机构职能,还对外接轨新加坡20多个政府机构,构成了精简、统一、高效的运作系统。”潘建钢说,项目审批在园区从来就不是繁琐的事情,只看是否符合外商投资政策,是否损害园区的总体规划和环保要求,是否利于构架一个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批准期仅为7个工作日。 园区的招商进展如火如荼,潘云官告诉记者,园区几乎从开工建设伊始便引起了全球著名企业的关注,“每平方米商业用地售价高达1000多美元,还挡不住蜂拥而至的客商”。 彼时的村官吴金水不断感受着来自园区的巨大辐射力,他的名片头衔多了一个“浦田招商部总经理”,51岁的他很快适应了这一身份职能的转变。“一开始觉得自己普通话都说不利索,怎么可能去招商?可慢慢发现,只要一打出工业园区的旗号,客商们就都来了兴趣。加上浦田拥有环境和土地等优势,屡次招商都非常顺利。” 这一年的12月,潘云官和潘建钢随园区管委会一起搬入了新落成的国际大厦办公,窗外到处是建成或在建的企业厂房和办公大楼。 从招商引资到“择商选资” 2005年6月,31岁的潘建钢被园区领导点名、作为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走马上任了。 对潘建钢的这次调职,时任园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的潘云官印象深刻:“2005年园区正式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与科技跨越’三大计划,物流业被提升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他告诉记者,在现代物流业中信息化很重要,这个主要负责物流信息化的副总裁职位,对在计算机领域技术过硬、又具备管理经验的潘建钢来说,再合适不过。 在潘云官的记忆中,2005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升级转身的关键年。当时中国入世过渡期接近尾声,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国际服务业资本在“政策门槛”外蓄势待发,对凭借招商引资、出口加工贸易崛起的苏州工业园区来说,这无疑形成了巨大威胁。“园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被锁定在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当年的11月,园区中央商务区、环金鸡湖区域、现代物流园、阳澄湖休闲度假区、其他休闲度假点及人力资源6大合作平台23个合作项目在香港集团式亮相,推介会上人头攒动,当场达成投资意向数十亿元。 还是2005年,57岁的吴金水依然担任着浦田招商部的总经理,基于“择商选资”原则,园区整体招商的要求越来越高,吴金水的招商团队中新增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并逐渐能在浦田的各类招商活动中挑起大梁。 放下一桩心事的吴金水开始全心全意投入另一项工作——随着园区乡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民动迁正逐步展开。对吴金水来说,做动迁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让农民相信,他们的生活在动迁后会更好。“没了地的农民干什么?村里、镇里设的各种培训班,可以为村民提高技能,帮助他们再就业。但对浦田村这样一个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村来说,让村民们彻底放下锄头是不是有点可惜?”经过一番思考,吴金水决定,“既然无地可守就只能走出去。”2005年,他带领着一部分浦田农民南下北上,在昆山、句容和连云港等市开始考察土地,打算租地搞生态种养。 这一年,潘云官还在国际大厦办公,但从他的办公室望出去,园区新地标现代大厦已经矗立在旁,那里从次年开始将成为他的新办公地点。潘建钢收拾包裹搬到了物流中心大楼内属于自己的宽敞办公室,入园11年的他职位、办公室都一迁再迁,结婚、买房这些人生大事也都顺利完成。“老婆是园区人,房子买在园区。”而吴金水和他的村民们也都相继搬进了崭新漂亮的动迁房,并随着园区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富农政策和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健全,开始过上标准城市人的生活。 开创中外经济技术合作新模式 2008年,33岁的潘建钢已经在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的岗位上驾轻就熟,三年来他的成绩有目共睹:通过与海关、质检等部门的沟通合作,成功地把相关数据都整合到了自己的平台上,使整个供应链更加清楚透明,运营效率大为提高,2007年产值达到389亿美元。 相信“事在人为”的潘建钢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今后将通过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大物流的概念,要把工业园建设成至少是长三角最大的物流枢纽节点,并提供更多的数据增值服务,物流金融是最终目标。 “年轻有为,是那种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这是采访中不少园区人对潘建钢的评价,更是外界对工业园区领导层的普遍认知。记者了解到,园区管委会机关干部平均年龄仅为36岁,各大国有公司的老总也多为潘建钢这样的“70后”。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唯一以借鉴外国经济与公共行政管理经验为特色的开发区,在新加坡向园区转移管理软件、派出人员向中方传授指导的同时,园区也先后组织数千人次赴新培训。十多年间已经去过7次新加坡的潘建钢就曾经在那里接受过电脑、物流管理等培训,“受益匪浅”。 今年3月份,潘云官刚刚卸下园区工委书记和管委会副主任的任职,开始专心致志做起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的党委书记。与大胆挖掘潘建钢这样的年轻干部、不断送区内年轻人深造培训一样,设立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也是苏州工业园区人才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 以这个早在2002年就开工建设的教育区为起点,一个被誉为园区“科技新硅谷”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拔地而起。这里已成为园区留学人才最集聚、教育资源最丰富、创业氛围最浓厚、创新亮点最突出、城市活力与国际特色最鲜明的区域。不仅吸引了包括英国利物浦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入区办学,还在不断集聚着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 同样是今年,吴金水领导下的异地生态种养到了收获的时候。茅山基地生态养殖场、连云港生态猪养殖基地……这些当初的设想在几年内成为现实,并已取得了超过预期的经济效益。“仅茅山养殖场今年的销售额就要达到千万元。” 5月,吴金水乐呵呵地参加了“浦田之星小吃园”的开张庆典。在他看来,买下并改造这个阳澄湖畔的原珍宝船餐馆虽然成本高达2100万元,但“既然要把村里的生态养殖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小吃园和农家菜将是村里自产自销的一个重要窗口”。目前浦田村正筹划建立一个全新的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并为浦田村所有农副产品统一注册商标,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养殖产业。 如今,潘云官、潘建钢仍分别在园区现代大厦和物流中心大厦办公,两栋代表了园区的最高建筑水平的大楼,近年来相继获得了国家“鲁班奖”。吴金水告诉记者,不少富裕起来的浦田人已经开始在园区的繁华地带买房安家,日子越过越滋润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潘云官、潘建钢和吴金水三人都曾用一句话概括在园区14年的最大感受。潘云官说,园区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始终与时俱进。潘建钢说,他的人生价值在不断得以体现。吴金水说,浦田村民们的生活一直蒸蒸日上。三句话正对应着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三大关键词:创新、人才和富民。 一曲终了,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说,园区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综合发展指数在国家级开发区一直名列前茅。 一曲又起,记忆被带回今年的3月28日,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卸任前最后一次出现在苏州工业园区。她说,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先行先试的改革排头兵,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成为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成果的重要窗口,其经验和做法,对苏州、江苏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都具有借鉴意义。 这一年,苏州工业园区才仅仅14岁。 |